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风雅处处是平常
孙焘
//www.workercn.cn2015-07-07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6月20日,“美学散步文化沙龙”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举行,本次主题是“风雅处处是平常”,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扬之水研究员做主讲。扬之水通过大量考古学的研究还原了宋代的风物人情,以此讨论宋代士人生活的审美呈现方式。

  扬之水通过大量考古文物的实物图片和实地研究的介绍,结合与之印证的诗词、史料,呈现了宋代士人的生活风貌,并揭示了生活用具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联系。她指出,从唐至宋,中国人的坐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个变革也改变了生活器物和精神生活的面貌。伴随着桌子的出现,整个室内格局都变了,居室陈设以凭几和座席为中心转变为桌椅为中心。与桌椅相配的瓶花、清玩、“文房四友”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士人生活的精致雅趣有了更多的物质载体和文化内涵。

  参会学者围绕着“玩物而不丧志”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鸣指出,宋代的理学家特别提醒防止“玩物丧志”,但我们去看宋代的物质文化史,观物的态度让宋人可以“玩物而不丧志”。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成纪从哲学美学的角度进一步追问:中国人怎么认识“物”?儒家认为,作为一个士人,首先要“多识”。先成为一个博物的君子,才能讲君子的德性。中国美学也是先有认知,然后一步一步地向道德和审美上升。“诗可以观”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咏物”。唐中期以后,士人的生活越来越趋于诗意的内涵,关键是中国人越来越擅长赋予器物以意义。儒家提出以物“比德”,道家也通过制作器具显示对大千世界、人文物理的理解,都是在具体的“物”里体现出世界的普遍性。在这个背景下去理解中国的器具文化,就能够打开一个广阔的空间。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说,为什么玩物而不丧志?是因为始终有一种心灵、精神在。回应当代文明和互联网+这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找到我们精神的寄托。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说,大家怀念宋代的文化和审美,是因为当时审美风尚的引领者有着优雅的审美趣味。从诗与物的关系当中,从一个时代对花的态度,对香的态度,看出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宝贵传统,就是审美传统要奔向高远的境界。我们从宋代的士人看到一种可能,不要把低俗当成通俗,把欲望当成希望,把单纯的感官享受当成了人类的精神美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指出,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注重世俗的、此岸生活的文化。在世俗文化当中,在没有一个遥不可及又无所不能的上帝统摄下,中国人如何解决精神安顿和心灵超越的问题?当代世界在走向世俗化,精神引领、精神寄托的问题如何解决?回顾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解决的方式。

  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叶朗在总结发言中说:“在中国文化的繁荣历史中,中国的文人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中国人怎么营造自己的精神空间,确认自己的存在?扬之水等学者的发言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现在国内外的美学家、艺术家都在讲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实我们中国古人,例如中国宋代文人还有城市平民都有一种审美的追求。刚才谈到了宋代跟唐代的不同。宋代的城市文化很发达。我看到一个材料说,北宋中期有170多个行业,在街头可以吃到五六十种小吃。那个时候还有快餐服务,饭店还可以送花,夜市也很发达。他们在这种感性的欢乐之中追求一种优雅的、精致的生活品位和美感世界。玩物之所以没有丧志,是因为他们追求的审美趣味是一种优雅的、精致的审美趣味。我们要发现,要照亮中华民族历史上这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和优雅精致的审美品位。在我们当代社会生活中,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潮流中,也要提倡高尚的精神追求和优雅精致的审美趣味,抛弃那种不文明的陋习和庸俗低级的趣味。”

  叶朗说,我们对古代的文化研究,在“物”和“诗”,物质的层面和精神的层面怎么融合到一起?很重要的是通过古代器物的研究、物的考证来呈现古人的精神生活,呈现他们的审美情趣。“文房四友”呈现的就是中国人的一种审美趣味。一些西方的学者、汉学家讲中国古代的文物、器物、艺术品往往停留在物的层面,把文化的精神内涵抽掉了。我们中国人的艺术是最心灵化的艺术,精神的层面不可以抽掉。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