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如果一个人、一个企业连说话、作文都千篇一律,他的个性、发展又从何而起,创造性又从何而来?
上个世纪初,即1901年,当时的乡试会试试水测试中国政治史的议论,开启了八股文瓦解的序幕。随着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后,绵延上千年的科举考试进了坟墓,八股文也随之成了历史博物馆里的一件展品。百年过去了,“八股文”真的因为声名狼藉而永远退出舞台了吗?
“八股文”其实就是一篇固定分为八部分的文章,仿佛现代工厂的一条流水线,每个部分都有严格的限定和要求,不许出格不能越界,否则就是次品、不合格产品,甚至还会变成“毒品”。因为西方为主的现代文明登陆东方时,传统里的诸多弊病就像裸体暴露在镜子面前一样,清晰地展现在先锋知识分子眼前,于是“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将封建社会的一切推倒重来,就成了一种战略。“八股文”从那个时代起,就成了老北京菜市口的死囚,菜叶子洗脚水臭鸡蛋从来都不缺。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就曾对八股文痛下狠手:“余尝谓唐宋八家文之所谓‘文以载道’,直与八股家之所谓‘代圣贤立言’,同一鼻孔出气。”当然,痛批八股文的陈独秀早年考取功名时,也曾是出色的“八股文”状元。“八股文”几乎成了那些结构僵化、语言吝啬、文风枯燥的话语模式。
然而,“八股文”虽然废除已百年,但八股文风依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过去的“八股文”往往是在科举考试中才出现,脑袋怎么写、脖子怎么说、四肢怎么论,都必须在巴掌大的舞台上腾挪闪躲。今天的“八股文”在现代文明和技术的裹挟下渗透和蔓延。如果说危害,今日之八股弊病绝不亚于当年的八股弊病。当年的陈独秀、胡适在批判八股文时,往往还在“文学革命”的圈子里雷霆万击,也说明其弊端还有一定的边界和范围。“八股文”被灭绝后,各种衍生品、迭代品、替代品却层出不穷,以种种文明的面孔借尸还魂。
仅拿两个最常见的例子——会议报告和小学生作文——来说,就可见历史上的“八股文”是没了,但生产八股文的土壤、环境、思维还没有灭绝。
细心的人都会发现,看看各类机构单位或企业公司的一些领导讲话、报告、总结,往往都是大同小异,其间充满了八股一般的痕迹。说起取得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二三,说起遇到的问题,都莫过于四五六,就连建议意见都是八九不离十。观者看来,在不同领域、不同时空发生的问题,竟然都是惊人的雷同,仿佛孪生兄弟。可见,“八股病毒”中毒何其甚也。有的是事事都亦步亦趋跟着上级走,上面怎么说,下面就照着上面怎么说,说话、讲话、开会作报告,除了地点人物机构名称,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有的是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思维却僵化淤结,只会说套话空话车轱辘话;有的是南郭先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东拼西凑、百度抄袭,然后拿来糊弄交差了事。
说起中小学生作文,往往也是“重灾区”。说起做好事,全班一多半都是“扶老奶奶过马路”,以至于街头的老人都不够用了;写起老师来,个个都是蜡烛、春蚕,不把老师比喻成这两个事物,仿佛老师就一无是处;尤其作文写到最后,无论合不合理、流不流畅,往往都要来一个高大上的道理甚至哲理……这不能怪孩子,孩子只是一张白纸,纸面上的东西都只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画笔所为罢了。
八股文在历史上之所以大行其道,和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密切相关,也和思想的禁锢密不可分。“马上可以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文人治国就成了大部分有道君王首选之策,而文人选拔最便捷的就是他对儒家思想的掌握和运用了,于是科举考试这个工具再好不过了,这是实用主义最大的表现之一。在这套精心设计的流水线标准控制下,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一个工具一旦运用许久就成了习惯、有了惯性,时间越长惯性越大,后来者往往就是亦步亦趋,完全成了工具的附庸。对于工具而已,其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即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时过境迁、斗转星移,而某种工具却一成不变、教条刻板,即使其最初含有广泛的科学性也终将被消解殆尽,结果应了那条真理:再先进的思想如果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怀疑精神,迟早也会变成进步的绊脚石。
关于思想的禁锢,道理就更明白不过了,如果一个人、一个企业连说话、作文都千篇一律,他的个性、发展又从何而起,创造性又从何而来?(作者系西安文化学者)
由毛泽东倡导的文风说起 | 2010-01-12 |
由毛泽东倡导的文风说起 | 2010-01-12 |
由毛泽东倡导的文风说起 | 2010-01-12 |
由毛泽东倡导的文风说起 | 2010-01-12 |
由毛泽东倡导的文风说起 | 2010-01-12 |
由毛泽东倡导的文风说起 | 2010-01-12 |
从战略视角看文风 | 2010-01-12 |
从战略视角看文风 | 2010-01-12 |
制艺之辨 | 2010-01-12 |
在治学中改进文风 | 2010-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