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明确的文体意识
——何建明报告文学浅论
王冰冰 徐勇
//www.workercn.cn2015-07-31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报告文学既不是通讯,也不是小说,它的写作必须始终立足于其自身的规定性,也正是这种清晰的文体意识,使得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凭借反映现实生活更充分、更迅捷的优势,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了报告文学热,但这时的报告文学仍然没有文体学上的独特意义。随着报告文学越写越长,其叙事性愈发凸显,报告文学才渐渐显示其独立地位。与此同时,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等问题不断被提出来。近几十年来,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通过持续努力,使得报告文学发扬光大,同时也为我们认识报告文学提供了启示。

  首先,报告文学不应是易碎品,而应具有某种史诗品格。传统的报告文学更接近通讯、报告、速写和人物特写,这表明当时的报告文学旨在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积极干预现实,也意味着,报告文学反映的现实生活往往只是片段的,并不具有总体性,因而只能作为历史现场的记录者出现,既不具备文学的价值,也难持久显示其活力。而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写作不同,就其反映的生活面来看,是一种全景式的多方面的呈现,如《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就其反映的生活深度而言,它是沿着现实问题向着历史回溯的纵深开掘,如《国家行动》《中国高考报告》。优秀的报告文学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更加深入透彻,将文学与历史紧密熔铸在一起,追求一种史诗品格。

  其次,报告文学中的叙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虽然何建明常常借助故事推动叙述进程,使作品视野宏阔且发掘较深,但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宏大叙事(或完整故事)呈现。报告文学的叙事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不同,对于后者而言,其艺术上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故事结构与讲述,因此故事往往连贯、完整。而在报告文学中,故事并不具有独立性。这一特点是与报告文学鲜明的问题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故事的讲述需要始终围绕问题而展开。这也决定了故事在报告文学中往往只是手段和工具,而认识和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

  再次,报告文学需要通过明确的文体意识和文体策略,才能达到主观情感与客观真实的平衡。

  一是叙述者与叙述对象之间要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固然要求叙述者在情感上接近甚至认同叙述对象,但就其理想状态而言,最好是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太近,会因为情感上的认同而失去叙述者自己独立的判断;太远,则又显得“隔”。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创作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在《落泪是金》中,作者既表现出对贫困大学生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对他们那种敏感甚至扭曲的心理有清醒的认识、客观的分析和适度的批判,可以说,正是这爱恨交织,使得这部报告文学显现出独有的思想深度。

  二是不滥用叙述者的权力,用历史细节说话。何建明不像某些报告文学作者那样把自己当成全知全能的上帝,随意出入文本,而是将自己定位于一个追求真相的发现者,他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完全抵达事物本质,而只能无限接近它。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虽能不时感觉到叙述者的主观情感,但这情感是随着叙述的展开而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更多时候,他的作品靠准确的数字和历史细节表明立场。毕竟,在面对一件让人惊醒而又不容易把握的事物的时候,历史细节和数字比作者主观评论更具有说服力。

  从这点出发,可以看出报告文学和传统小说的区别所在。报告文学的叙事要有起承转合,但必须借助历史的丰富细节来讲述,而不是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想当然的逻辑来演绎。当然,这并不妨碍写作者在写作之初就有所设想,并围绕这一设想展开采访,组织材料。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头脑中的设想和永远无法达到的真实之间的距离,决定了何建明报告文学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

  报告文学不是小说,它的写作必须始终立足于其自身的规定性。它可以讲故事,可以反映现实,但一定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否则报告文学便不成其为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叙述者可以介入,可以显现自身,但不可失掉自己作为观察者的独立立场。这就要求报告文学作者既要认识到他的优势,也要认识到自己的限制。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清晰的文体意识,使得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