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经历了弃医从文的求学之路,实际上,也是鲁迅从“医人”到“立人”的启蒙思想观念的转变之路。鲁迅对现代殖民思想碾压下秩序崩溃的中国社会,以及深受礼教束缚仍浑噩麻木的劳苦大众,感到痛心疾首,进而对于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产生深刻思考。而“美育”这一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实际上为他的启蒙思想观找到一个突破口,使他看到了美感教育使国人解放个性,感悟生命自由的可能性。
鲁迅美育思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蔡元培的影响。蔡元培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观念在当时非常振奋人心。关于美感教育,蔡元培强调现代中国民众应通过艺术的熏陶脱离“现象世界之感情”,以“浑然之美感”与个人的“实体世界”交汇,这一点与鲁迅个体生命意识的思考产生交集。“凡有美术,皆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这句话反映了鲁迅美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所谓美术,是指广义的艺术,是“一族之思惟”、“国魂之现象”,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气质的外在体现。鲁迅不赞同中国现代艺术完全西方化,他认为中国现代艺术首先应该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这样才能真正产生启蒙国人、振兴国魂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
鲁迅的美育思想给我们以下启示:一是强化艺文教育。艺术除了能够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和体验以外,还能够激发人们潜在的精神气质,进而振奋民族气质;二是重视中华传统。鲁迅比较重视汉唐时期的中国艺术,虽有历史和个人局限性,但是从华夏五千年文明中发掘出能够真正展现中华气度、风采的艺术风格加以继承发展、传播推广,仍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三是植根于民,鲁迅一生中,始终努力推广木刻版画艺术,可以说木刻版画是他美育思想传播的最有力的工具,这与鲁迅对民间美术、百姓生活的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说:“木刻是中国所固有的,而久被埋没在地下了。”他说:“木刻是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鲁迅对美感教育的思考始终是面向大众的,是平民化的,他希望通过“撄人心”的木刻版画使中国民众为有力之艺术所鼓舞,找回中华强盛时期的民族自信心,真正达到民族意识的自我觉醒,从而实现从“立人”到“立国”。
鲁迅的美育思想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借用浑厚大气、兼收并蓄、自由奔发的汉唐气韵,切除封闭压抑、麻木落后的旧中国社会顽疾,振奋民族精神。因此,他的思考在当代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从梁启超对中国文化两极评断说开去 | 2010-08-25 |
钱理群:我学术研究的“野路子” | 2010-08-25 |
呼唤“民族魂” | 2010-08-25 |
中国路径与“文化自觉” | 2010-08-25 |
对鲁迅的新解读 | 2010-08-25 |
鲁迅三弟周建人:自然科学研究与革命活动并举 | 2010-08-25 |
生命主义的壮歌 | 2010-08-25 |
坚持改进美育教学的正确方向 | 2010-08-25 |
观点摘编:蔡元培的美育精神 | 2010-08-25 |
2013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 | 2010-0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