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报人筑牢民族抗战统一战线
肖罗
//www.workercn.cn2015-09-02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们不仅有一支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支‘新华军’!”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对《新华日报》的工作如是评价。

  这份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的报纸,始终高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尤其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新华军”贯彻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成为新闻媒体界坚持宣传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在当时日寇气势汹汹,国土大面积沦丧,民族国家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新闻舆论的引导和宣传,对于民众心理乃至国家战略的影响有多大。一份激昂向上的抗日报纸,可以让怯懦者感到力量,让迷茫者找到方向,让动摇者坚定立场,让赴死者看到意义和希望。

  正如一位外国记者称:“宣传与炮火并重,有宣传而无炮火尚可制胜,有炮火而无宣传,未有不败绩者。”在这样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支配下,抗战时期的报人们,无论是《新华日报》《群众》周刊,还是《大公报》《新民报》,都在团结抗战、鼓舞士气上高度一致。

  《大公报》的灵魂人物张季鸾,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当月,一改过去的冷静态度,以49岁高龄亲笔撰写《只有抵抗的一条路》《艰苦牺牲的起点》两篇社论,“除守土自卫外,还有什么路径可走”“只有悲愤应战”“必须拼命”字里行间充满了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的气概。这种转变,对于全国的舆论和人心,对于战略决策和统一战线的形成和落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新华日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报刊,在抗战舆论宣传和引导中发出了抗日的最强音。为了给广大民众带回前线最生动的消息,许多中共报人亲赴前线充当起了战地记者。《新华日报》的华岗、章汉夫、何云等编辑记者们亲赴东南战线、河南第一战区、华北敌后、长江战线,写下了许多鼓舞人心的报道。而像《满洲红旗》《两条战线》《解放日报》等报纸,各自在沦陷区、解放区发出了团结抗战的时代声音。

  为维护国共合作、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报人坚持在自己的报纸上广泛刊登国民党、民主党派以及各界朋友的抗日言论和各类稿件,广泛团结文艺界、工商界、新闻界等各界人士,推动和发展文化进步事业。

  团结才有力量,有信心方能持久。在构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抗战时期的报人们,适时树起了团结的大旗,展现出令人坚定的自信。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