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基石
//www.workercn.cn2015-09-16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指出:在那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中,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历史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石。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旨在彻底征服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略战争,将历尽灾难的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从此,抗日救国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民族大团结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当此历史的危急关头,掌握着全国政权的国民党非但没有顺应历史要求,组织全民族抗战,反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把主要精力放在武力“围剿”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上。中国共产党主动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从团结全民族力量、实现全民族抗战的根本目的出发,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中国共产党人从九一八事变后就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推动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走上合作抗日、团结御侮的道路,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先后经历了“抗日反蒋”、“逼蒋抗日”的艰难过程。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期内战的局面,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日本侵略军的步步进逼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动下,国民党被迫开始接受国共合作抗日的正确主张。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由此,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自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团结抗敌的崭新局面终于实现。

  日本军国主义十分害怕中国抗日力量的团结和联合,千方百计破坏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刚刚爆发后,日本政府即极力挑拨南京政府和西安方面的关系,妄图挑动中国扩大内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打乱了日本企望中国发生新的内乱和内战、以便趁火打劫的如意算盘,使日本军国主义如坐针毡。日军发动七七事变的原因之一,正是欲趁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完全形成之际打垮中国,却不料这次事变反而促成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此后,日军发起武汉作战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想割裂国共合作。日本大本营陆军部认为,汉口作战是早日结束战争的最大机会,占领了武汉才能切断国共统治地区的联系,并可能产生两党的分裂。结果这一阴谋再次破产。日本特务机关还不断制造假情报,在国共两党之间挑拨离间,企图挑起国共矛盾,削弱抗战力量,其结果也一再落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导地位的结果,但国内阶级矛盾依然存在,有时还会以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当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后,如何维护、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直接关系到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战争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实行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全国抗战之始,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始终保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争取对统一战线和民族解放战争的领导权。武汉沦陷后,随着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磨擦的加剧,中国共产党处处以民族大义为重,始终把斗争目标限制在统一战线不破裂的底线上,实行发展抗日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力量,孤立反共顽固势力的方针,在坚持与国民党团结抗日的同时,对它的反共投降活动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其间,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几度造成国共分裂的严重危险,中国共产党都运用正确的策略方针,有效阻止了时局的逆转,维系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

  为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一个坚固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大力主张和倡导政治社会改革,积极推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并与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爱国人士结成强大的民主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在各抗日根据地坚决贯彻“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新民主主义政策,建设“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进行以“减租减息”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改革,推广文化教育,为全国人民展现出美好、光明的前景,为中华民族开启了通往自由、民主、进步的发展道路,从而增强了自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政治影响和作用,赢得了人心和力量,成为支撑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希望。国民党虽未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但也召集了临时代表大会,发布了《抗战建国纲领》,召集了国民参政会,承认了各党各派的合法存在,实行了某种程度的民主权利,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战略策略的坚定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宽广胸襟和卓越智慧,不仅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支持,也赢得一些国际有识之士的高度称赞。在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前一年,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他们的统一战线政策和联合政府,被很多美国人,无疑还有我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政策。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蕴涵的无穷伟力,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广泛的力量支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广泛动员和团结了各种抗日力量,激活了全民族抗战的热忱。中国共产党人以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模范行动,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其他各党派、政治团体和爱国阶级、阶层在抗日救国这个共同目标下,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抗战、服务抗战,汇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共同御侮的洪流。

  国共两党并肩作战,对赢得抗战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国共两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抗战的主体力量。早在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开始同部分国民党人进行抗日合作。全国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军事上。在全国统一持久抗战的战略下,执掌国家政权的国民党组织军队主要担负正面战场作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主要担负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任务。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策应,发挥各自的优长,采取不同的作战形式和手段,构成了有利的战略格局,陷敌于两面作战、腹背受击的被动局面。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中外战争史上绝无仅有,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上的成功体现,对于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军队在民族公敌面前,互相忘记了旧怨,而变为互相援助的亲密战友,这是中国决不会亡的基础。

  中间势力各尽所能,为支持持久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各地方实力派从民族大义出发,服从国民政府领导,积极出兵出粮。仅四川一省即先后派出40余万人参加抗战,还有近300万壮丁应征入伍,1941年至1945年出粮达8443万石。各民主党派和民众团体都把反对日本侵略作为首要任务,纷纷发表宣言,表明抗日立场,呼吁一致对外,积极推动全民族的团结抗战。民族资产阶级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的爱国资本家抱定“决不以厂资敌”的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将工厂企业大举内迁。全国抗战爆发后三个月,由上海内迁的工厂即达146家。沪宁沿线其他沿海地区和汉口、长沙等地工厂较为集中的地方,也有大批工厂迁往西部,成为大后方坚持工业生产,发展战时经济,支持持久抗战的一股巨大力量。

  广大人民群众全力以赴,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抗战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解放区广泛动员人力、物力、畜力支援前线,大批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并在敌后抗战的最艰苦岁月,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了根据地的经济基本自给,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大后方的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以服兵役、服力役、劳军、献金、纳粮等方式,坚韧地支持着前方抗战。在沦陷区,遭受日军残酷屠杀、掠夺和奴役的中国民众不屈不挠,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爱国知识分子或以笔为枪进行抗战宣传和动员,或投笔从戎奔赴血与火的战场。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怀着赤子之心,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筹款募捐,为祖国采购作战物资,更有不少华侨子弟直接回国参加抗战。处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同胞,不仅在岛内开展了艰苦、悲壮的抗日斗争,在全国抗战期间还有约5万人渡海翻山,冲破封锁,回到祖国大陆参战。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体中华儿女的抗战热情如火山般喷发,形成了一幅前后方军民紧密配合,国内外同胞遥相呼应,四万万民众共挽危亡的爱国主义生动画卷。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说得好:“日军是与这些燃起抗日怒火的整个中华民族为敌人,并不像过去那样,只是以被人民憎恶的地方军阀、或本质上不过是中国头号军阀的蒋政权为敌的。”(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3册第267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发出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抗战胜利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千百年来鼓舞、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前赴后继、奋斗不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历史表明,中国人民虽然表现出极为可贵的爱国主义热情,但如果这种热情只是自发的,不能通过有效的形式把它很好地组织和汇聚起来,也不足以产生战胜强敌、挽救民族危亡的伟大力量。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为抗日救亡而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反过来又促使人们焕发出更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展现出更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注入了精神动力。

  共御外侮、挽救危亡的团结意识,促使各种政治力量走向民族大联合。民族团结是中华儿女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深层社会心理和基本价值追求,是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共谋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重要保证。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外敌侵略步步深入、中日矛盾逐渐上升的严酷现实,中华民族内部的团结意识迅速提高并得到升华。它突破了以往强调“华夷之辨”的大汉族主义局限,克服了你争我夺、相互倾轧的内部纷争,使一致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成为全民族的自觉共识和共同意志。国共两党尽管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存歧见,但在共御外侮、挽救危亡的民族团结意识的驱动下,化干戈为玉帛,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促使中华民族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作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更是表现出开阔的政治视野和宽广的政治胸怀,即使在皖南事变后的伤痛中,仍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坚持团结对敌的方针,维护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由各党派、团体、阶级、阶层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筑成了一座侵略者无法逾越的钢铁长城。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促使不同信仰的人们奋力投入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侵略者的隆隆炮声犹如沉重的一击,促使中国人民迅速觉醒,开始深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面对亡国灭种之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迅速增强,如同狂飙疾风扫除了一些民众政治上的冷漠。这种责任意识契合了抗日救国的时代主题,突破了以往“忠君报国”思想的局限,形成了近代以来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准则、以民族独立和解放为目标的时代精神精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从城市到乡村,从上层社会到劳苦大众,从国内人民到海外侨胞,各界民众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民族存亡的关注,主动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真正做到了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广大爱国官兵尽管信仰不同、出身不同,但都抱定为国家而战的决心,虽战死沙场而不悔。

  主动作为、勇于进取的民族创新意识,促使人们积极探索抗日救国的路径。寇深祸亟的严峻现实,急迫地催促着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出路的深入思考;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环境,则提供了中国人民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民族解放战争形式和内涵的广阔舞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不仅积极倡导、努力推动、模范实践和坚定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决了抗战的力量发动和团结一致问题,而且探索并实践了在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弱胜强的制胜之路,提出了人民战争的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不仅系统回答了决定抗日战争成败的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问题,而且创造性地开创了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相结合的道路,昭示了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

  回首抗战烽烟,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程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展望未来征程,民族复兴之路仍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作者:高津,军事科学院院长;许耀元,军事科学院政委)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