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和灵魂
——二论贯彻落实《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本报评论员
//www.workercn.cn2015-10-22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伟大的时代需要嘹亮的号角,神圣的使命呼唤强大的文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把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最高规格的文艺座谈会,时隔不到一年,中央又相继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紧锣密鼓地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定调布局。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第一要紧的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直接决定着文艺的性质和发展道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早在73年前,毛泽东就振聋发聩地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这期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的灵魂始终未变,社会主义文艺“二为”方向始终未变。“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斩钉截铁。

  何为“人民的文艺”?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者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既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以贯之的思想精髓,也是经过长期文艺实践检验得出的真理,理应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的重要遵循和实践指南。

  “人民的文艺”,就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同时创造了艺术,定义了美的内涵,延展了美的形式。正是他们看似琐碎普通、点滴平凡的现实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万象中,有浑厚的中国社会、深厚的中国历史,有丰腴的人民精神、丰富的人民情感,有朴素的民族智慧、朴实的民族价值。脱离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干瘪而空虚。任何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无一不饱含对时代和人民的观照与回应。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创作主角。

  “人民的文艺”,就要文艺价值由人民说了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判断文艺作品好不好,主要看人民需要不需要、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实践证明,文艺一旦被资本绑架、被市场挟持,就会变得狂躁短视、急功近利,内容同质粗鄙、旨趣低级虚无。在唯票房、收视率、发行量和点击率的导向下,产生的只能是“伪人民性”的各种雷剧神剧等文化垃圾,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只会让文化一步步背离温润心灵、昭示光明、催人奋进的正确道路。

  “人民的文艺”,就要扑下身去、扎根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就是这条。文艺工作者要有眼睛向下看的兴趣和决心,心甘情愿做群众的小学生,深入基层蹲点采风、和群众打成一片、实地用心体悟观察,从中汲取营养和经验,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如果一味在闭门造车式的“悬浮”下,文艺工作者把不住社会脉搏,戳不准人民痛点、泪点与笑点,踏不齐时代节点,白白辜负可爱的人民和生动的生活。

  唯人民与时代不可辜负。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最大的底气和最强的动力。抒写人民,贴近人民心怀,观照现实,发出时代之光。(本报评论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