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般看来,任何时代的文艺生产,既要带有自身的文艺属性,同时又必然综合性地反映所处时代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艺生产既具有一般性的审美标准,也具有特殊性的时代标准。通常的情况是,这个时代标准既要符合现实社会中人们普遍的审美需要,同时也要能够引领和促进时代文化和社会风气向好、向善、向真发展。结合中国现当代文艺发展的实际,我们看到,尽管曾经历曲折甚至倒退,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确立的文艺发展的人民性原则,经由邓小平同志的阐释始终得到坚持和发扬,这也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属性。确定文艺发展的人民性基本属性,厘清从“为工农兵服务”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针和根本方向,我们才能穿越历史迷障,始终站到文艺发展的时代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正是一种厘清迷障的时代之音,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多年以来我党关于文艺发展问题的又一次重要讲话,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方向和本质属性的进一步确认和凝练,不仅指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人民性问题,更主要的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立足当下中国文艺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与发展的标准问题。
回顾中国当代文艺发展历史,概括地说,近百年来,中国的文艺发展为当代提供了三个传统,一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以“立人”为核心的启蒙主义精神,二是自延安文学以来的以“人民大众”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精神,三是自新时期文艺以来的以“人文意识”为核心的科学理性精神。今天,可以这样理解,这三个传统累积相叠,从发现人民到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再到对人民大众的关心关注,不仅确证了以“人民性”为核心的文艺发展的基本属性,还指出了“人民性”在不同时代的表现主题及判断标准。这些不仅为我们今天的文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和实践基础,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同时更是我们在进入21世纪后的当下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要回答新世纪的文艺发展标准问题,首先必须要明了我们所面临的文艺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但也必须看到,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某些思想的影响,文艺领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比如写底层就必须要写丑陋和堕落,写都市就必须要写“第三者”和“性放纵”,写历史就必须要写乱伦和宫廷斗争,写英雄就必须要写儿女情长和流氓匪性……似乎不这样写,就不足以表现人性的丰满,就不足以表现现实的复杂和历史的阴暗。究其原因,无外两种:一是忽略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而对人性本身做了极其偏狭的理解,丑化或者夸大人性中的负面因素,并将之推及到普遍层面;二是迎合市场经济文化中低俗庸俗的一面。依托或者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的市场经济文化,其本身固然有商品性的品质,但并非全部都是交易、丑恶、低俗和欲望,否则市场经济诞生以来的数百年间,人类早已不知被带向何方了。而市场经济的实践却远非如此。这说明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的文化仍然有不低俗、不丑恶、不肮脏的一面。出现这样的情况,归根到底就是有些文艺工作者忘记了职业的责任与良知,忘记了文艺自身所应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使命。虽然从最初起源上看,学术层面的文艺功能至今仍有争议,但自文艺纳入到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并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来,就一直在发挥着审美、教育和娱乐的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即使对其中的相对中性的娱乐功能而言,也不是就可以任意打扮和挥洒的,必然要受制于时代的风尚和核心价值观念。我们相信,这些功能的确立绝对不是对负面的、低俗的文艺实践的总结,而是对其能够传达真善美精神和意蕴一贯追求的凝练。古今中外,从中国的《诗经》到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无不验证和传达着这些内容。今天,文艺发展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良知都必须基于此才能建立起来。
那么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到底应该建立怎样一种文艺标准呢?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其实是为当下文艺提出了两个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的标准,那就是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第二。这里没有单纯的看待经济效益的第三条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已经阐明,社会效益就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具体地说,就是好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能表达人民性的主题,呈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引领时代的道德和文化建设,同时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进而提高人们普遍的艺术素养和公民品质。这不仅是为了矫正当下某些文艺作品的偏颇,更主要的是符合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作为文化传承主要载体的文艺创作的发展方向。当然,这样的创作真正实现之时,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市场的青睐。那些流传下来并被不断阅读、接受、传诵、演绎和出版的文艺作品正是对这样一种文艺标准的最好诠释。它们不仅能够为广大受众提供心灵的慰藉、精神的指引和审美的熏陶,而且始终能够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文艺标准,对当下的文艺家、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任务,也提出了挑战。
首先,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必须清楚文艺创作的源泉和文艺的服务对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已经对此作了清晰的论述。文艺的人民性原则,早已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优良传统,并依此创作出了无数优秀作品。但不无遗憾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一传统常常被一些人所忽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有意无意地将源泉和服务对象转向市场,甚至成了市场的奴隶。这不仅背离了文艺作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功能属性,也背离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本质属性。其次,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必须树立起超越职业界限的责任和良知。应该承认,时代发展到今天,文艺创作已经变成一种职业。既然是职业,就必须要考虑养家糊口、考虑市场份额。但也必须看到,“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担负的是文化和精神生产的任务,对其职业操守的要求已经远远高于其他职业。换句话说,文艺,特别是社会主义的文艺从一开始就应该是一种事业。文艺工作者只有确立起高标准的职业责任和良知,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辨别真伪好坏,才能在市场经济文化中发现和坚持美好生活和优秀品质,进而才不会只关注卖点、发行量、版税高低、点击量和票房多少等等,才不会成为市场的奴隶。只有甘于清贫,才能在清贫的坚守中获得社会效益,进而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间的平衡才能由此产生。再次,所有文艺工作者都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了解社会发展的本质,才能创作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能引领时代发展的文艺作品。在整个上层建筑领域,文艺是最为敏感的意识形态,常常能得风气之先,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但并不是所有捕捉到的信息都是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反映,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对其进行综合判断,并从中寻找真实、本质的东西。 “万紫千红总是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要做到这一点,文艺工作者必须贴附大地,倾听大地和人民的呼吸,全面了解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状况,才能生产出厚重的、既有鲜明时代感又能够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文艺作品,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