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晏子有着他的原则,“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的清廉的施政作风,具有开创意义,给后世树立了一个清正廉洁的标杆,留下千古传颂的形象。
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为相,因为他的贤能干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孔子、孟子等都对他大有赞许。司马迁专门为他作传,将其与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并列,而作“管晏列传”。
晏子施行仁政,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济,然后千方百计劝谏君王赈灾;劝谏君王减轻赋税,减轻人民负担;坚持廉政,廉洁奉公。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宫室,小到车马服饰,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还把自己的俸禄送给劳苦百姓;他坚持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的清廉作风最值得称道!他的廉政思想,清廉作风,即使放到今天,也能光彩照人!
他的前辈即也曾任齐国国相的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晏子后管仲一百多年与之却形成强烈反差。太史公形容他是“食不重肉,妾不衣丝”。粗茶淡饭,素食当家;上朝的车驾是驽骊,住的是“近市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室。他出使楚国,楚国人讥笑他,你贵为相国,理当美服饰,盛车马,怎么就乘驽马、穿着弊裘来呢?而且你身上的大衣,据说穿了三十年呢!
有一个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说的是这样一件事: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差遣的使者到了,晏子见使者光临,便分一半饭招待使者;一份饭两个人吃,结果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二人都很尴尬。使者回朝,将情形汇报给齐景公。齐景公听后感叹道:“唉,晏先生是齐国的三朝宰相,家里却如此贫穷,我居然都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于是,景公派人给晏子送去了黄金千两。
这收入来得光明正大,合理合法,最高当权者所赐,不犯规不犯矩。晏子应该笑纳了吧?没有,晏子辞谢了景公的好意,而且是三赏三辞。晏子说:“我晏婴家不穷,如果我接受这些赏赐,我的父族、母族和妻族都能得到恩惠,这份恩惠还可以扩展至我的朋友,还可以接济好多的老百姓,您的赏赐真丰厚啊!但是,我晏婴家不穷,我听说那些从国君那里得到丰厚钱财的臣子,如果把得到的好处都用到老百姓身上,这是臣子代替国君管理百姓,这是越俎代庖的事,不是忠臣所为;如果从国君得到丰厚的钱财不用在百姓身上,而是为自家的仓库增加收入,这不是仁人所为;在朝为官,就从国君那里得到钱财;不再做官,就会得罪那些读书明理的人。这种人死了以后,财产就变成了别人的财产,这样的人活在世上,只不过是钱财的主人罢了;这种事智者不为。有一块布一袋粮,如果月月如此,足够我中晩年受用了,请原谅我不能接受君上的赏赐。”齐景公说:“原来的我祖先桓公在位时,给了管仲一万两千五百户的赏赐,管仲没有推辞,接受了;您拒绝我的赏赐,为什么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我推想,管仲之失,就是我之所得吧——后来,这话就传成“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观念多元时代。诸子论争,观念蜂起;斯时尚没有崇尚俭朴生活和廉洁从政的道德规范。万念混沌,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个心中装着百姓、装着国家社稷的人,晏子有着他的原则,“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的清廉的施政作风,具有开创意义,给后世树立了一个清正廉洁的标杆,留下千古传颂的形象。(作者系文化学者)
梁发芾:奢侈逼上,俭朴逼下 | 2009-08-17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是责任 | 2009-08-17 |
“国家公仆”的古典诠释 | 2009-08-17 |
文化在哪里 | 2009-08-17 |
法治的春天 | 2009-08-17 |
成就强军事业要在得人 | 2009-08-17 |
好散文要有“私想” | 2009-08-17 |
“求福不回”的晏子 | 2009-08-17 |
“求福不回”的晏子 | 2009-08-17 |
“求福不回”的晏子 | 2009-0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