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
张湘涛
//www.workercn.cn2015-12-25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增加文化含量,优化产业结构。文化具有别样的品质,世界上的知名品牌,约有半数来自技术研发,另外半数是靠文化内涵而形成。文化的跨界融合,使文化符号价值、文化经营理念等向相关产业渗透,实现两个“有助于”,即有助于促进“美学增值”,商品的审美功能和精神价值得到增强;有助于促进“品牌塑造”,提升产业文化内涵和边际效应。

  激发创新创意,增强产业活力。文化产业天然具有创新驱动的特点,影响着社会自主创新的氛围营造和能力提升。文化的价值不仅局限于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如果产业发展渗透文化艺术的创造力,附加价值无疑会大大提高。就着眼未来而言,文化产业将是全球化的强势产业,几乎看得见看不见的所有角落、所有领域,都可能激发创意。

  激活消费潜能,拓展产业空间。文化消费需求具有很大弹性,往往不受客观条件承载量的限制,发展文化产业前景可期。文化产业也具有诱导效应,商品生产和消费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先是制造一种生活方式,然后销售这种生活方式。文化变迁与国民消费理念改变是一脉相承的,消费理念往往决定产业发展空间。

  “文化+”的主要形态和实现路径

  “文化+”的融合趋势,决定了“+”的后缀丰富多样。从宏观层面看,大体可分为三种:

  跨要素融合。跨要素融合是文化产业的“对内融合”,就是以文化、科技、信息、创意、资本、市场、人才、品牌等为代表的产业要素,通过集聚创新形成的融合发展模式。以“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融合模式,已经在产业层面得到广泛应用。“文化+科技”,主要是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转化应用,加强传统文化产业技术改造,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和创意提升。“文化+金融”,重在打造文化投融资平台,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文化领域;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开辟新型融资渠道,创新文化消费金融产品,发挥金融创新对文化消费的刺激作用。“文化+创意”,更多的是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手段,以产业为目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实现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跨行业融合。跨行业融合是文化产业的“对外跨界”,通过行业间的功能互补和链条延伸,文化内容和创意设计向三次产业渗透,行业之间共生相辅,“隔行如隔山”的行业壁垒逐步消解。当前,“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文化+农业”等多种业态融合模式不断涌现。“文化+制造业”,主要是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提升新产品外观功能设计和研究开发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经营、营销策划,增加消费品的文化内涵。“文化+旅游”,则是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旅游节庆的吸引力,增加体验、休闲、养生、欣赏等旅游内容。“文化+农业”,要求提高农业领域创意设计水平,拓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空间,推进农产品文化宣传交流,强化农副产品品牌建设。

1 2 3 共3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