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回望红旗渠
石耘
//www.workercn.cn2016-01-14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红旗渠,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后期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历经十年辛苦,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在太行山腰的悬崖峭壁上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今天,我们回望红旗渠,仍然能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身上吸取精神的力量……

  “红旗渠”的由来

  1959年春夏林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境内的淇、淅、洹、露等大小河流都干涸了,致使已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很多村庄的群众要翻山越岭远道去取水。

  残酷的现实证明,当时林县的水利工程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全县干旱缺水的面貌,且完全依靠在县境内修建水利工程来解决水源的问题已无可能,大旱来临仍然摆脱不了干旱缺水的威胁。

  此时,以杨贵为县委第一书记的林县领导们,组织了三个由县委领导带队的水利调查组,分别到周边地区进行认真调查,经过多次反复研究、讨论、座谈,最终形成共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就必须采取引蓄相结合的方法,在地上无水蓄、地下无水汲、严重干旱缺水的情况下,对于林县来说就只能是走出县境,就近引漳河之水,将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浊漳河水引入到河南林县,修建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方能彻底解决干旱缺水问题,除此别无选择。

  之后,县委又派出了30多名水利技术人员,沿漳河逐段进行了实地测量,提出了初步的引水地点。紧接着县委又召开了几次全体会议,基本上确定了引漳河之水方案。1959年11月6日,中共林县县委遂向中共新乡地委(林县当时属新乡地区管辖)和河南省委呈报了《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报告》,要求兴建引漳入林灌溉工程。杨贵同志又先后向新乡地委第一书记张健民和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进行了汇报,相继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成和支持。

  史向生还以个人名义给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书记处书记王谦写了亲笔信,希望他们批准林县修建引漳入林水利工程。陶鲁笳书记召集有关领导开会研究,很快就给河南省委发来了复信,同意修建该项水利工程。

  与此同时,12月23日,新乡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也向林县水利建设指挥部发出通知,同意兴建引漳入林工程。旋即,林县就步入了实实在在的筹备工作之中。全县人民宁愿苦干也决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也决不愿流泪。1960年2月10日,县委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引漳入林工程”誓师大会。次日,在县委第一书记杨贵的亲自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37000名农民组成的水利队伍进入各段施工工地,揭开了红旗渠工程建设的序幕。

  3月6日至7日,县委召开关于工程建设的重要会议即盘阳(今属林州市北部任村镇)会议。会上,杨贵同志提议将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3月10日,引漳入林工程遂被正式命名为“红旗渠”。

1 2 3 4 共4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