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古琴丝弦 王 耕 摄
一根由蚕丝捻成的将断未断的琴弦——这既是当下古琴文化传承艰难的一个极端化隐喻,也道出了传统古琴丝弦文化危亡在即这一公开却鲜为人知的真相。
无丝不成琴,如今丝弦难寻
古琴,历来被公认为中华千年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琴操》记载:“伏羲造琴。”数千年来,琴学、琴道、琴曲、琴人,传承不绝、文脉灿然。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丝弦自古以来就是古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是古琴的代称。早在秦汉时就有“削梧为琴,绳丝为弦”之说。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古代八音之中,“丝”所指就是古琴。东汉桓谭《新论》中说“八音之中,唯弦为最,而琴为之首”,不仅道出弦乐在古人心目中的至尊地位,也凝固着自古以来无丝不成琴的传统。
古时的琴人中,多有制弦高手。一张琴,7根弦,丝丝缕缕,搓合煮晾,琴人把自己对琴的钟爱,糅进晶莹剔透的丝弦之中,这样的丝弦与琴人灵魂融为一体,弹奏出的已不是普通的乐音,而是发自心灵的交响和诗。史书称“师旷鼓琴,六马仰秣”,古琴与丝弦,堪称天作之合,生死相依4000多年,共同演绎着中华传统文化中优雅动人的篇章。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日渐复兴,喜欢上古琴的人日增,据称国内古琴爱好者总人数已达40万。若以40万人,人均一张琴计,世间至少有40万张琴。然则,这40万张琴上所用之弦,却绝大多数都是钢弦——即以钢丝为芯,外缠以尼龙丝线,而非丝弦。
为何会出现这一情景呢?一方面,“文革”期间,华夏大地难闻琴音,丝弦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优质丝源不稳定、固有的生产方式难以维持规模化等原因,丝弦的生产处于艰难维系的状况。无弦可用的琴家,只好研究突破之道。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民族乐器琴弦袭入一股西化之风,胡琴、琵琶、古筝、三弦等乐器,纷纷将传统丝弦换作了钢弦,古琴走上钢弦之路也势在必行。然而,钢弦的诞生其功德在于一举解决了琴家用弦之急需,使古琴文化传承普及不致弦断音绝。但是,钢弦诞生后,丝弦市场迅速被钢弦占领,因此也在不经意间把传统丝弦传承逼入绝境。
从只重文本到兼顾舞台:杂剧概念的古今演变 | 2010-07-15 |
中华戏曲审美精神 | 2010-07-15 |
遵义“四在农家”助推农村文化民生 | 2010-07-15 |
汉剧与民国时期汉口社会生活 | 2010-07-15 |
做好旅游业发展情感文章 | 2010-07-15 |
一方水土养一方戏 | 2010-0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