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2015年驾鹤西去的众多西方文化名人中,不能不提到以英译《西游记》蜚声国际的余国藩先生。他用10余年翻译出版的四巨册《西游记》是西方世界首部完整的英译本,1983年面世后被奉为经典。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18世纪便引起了英语世界的关注。然而,让“西游记”这个故事广为流传,还要归功于亚瑟·韦利的英译本《Monkey》。该译本1942年在纽约出版,书前还译有胡适关于《西游记》的考证。在序言中,韦利以西方人的视角解读了这个“中国寓言”,指出唐三藏代表“普通人”,孙悟空代表“天才”,猪八戒代表“肉体的欲望”,沙僧则代表“诚”——这些论述至今在西方还颇有影响。
不过他的版本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删节和改写,凡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段落,比如五行、炼丹等几乎都遭到删节。最令人惋惜的是,尽管作者本人是卓有成就的诗歌翻译家,也曾翻译过大量的中国古诗词,但却对原著中数百首诗词视而不见。当然《西游记》中有100多个章节,其中不乏散文和诗歌,复杂的宗教和文学典故,无疑给翻译家全面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余国藩的全译本面世后佳评如潮的原因。
余国藩从小使用中、英两种语言,并随祖父习中国传统诗词,童年便熟读《西游记》。18岁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宗教与文学双博士,这让他游刃有余地从宗教角度看文学、以文学思维研究宗教。或者只有他能懂得《西游记》中每句诗词背后的含义,也能为其中复杂的宗教段落进行注释。《纽约时报》当时的评论说,他的翻译确实完全兼顾了原著的冒险、抒情和插科打诨,充分体现了文本的精神内涵。
余国藩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西方译介并不只有《西游记》,他的另一代表作《重读石头记:红楼梦里的情欲与虚构》亦传播甚广。2005年自芝加哥大学退休后,余国藩致力于《西游记》译注本的修订,经过七个寒暑,于2013年终得出版,“这一生总算有了交代”。
《西游记》在东方的传播过程中,唐僧曾经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而在西方视野中,孙悟空则一直是绝对的“男一号”。比如在法国读者眼里,孙悟空比龙凤、麒麟、神龟和仙鹤显得更生机勃勃,被视为一个乐观、勇敢而又神通广大的叛逆者,深得信奉“既不要上帝,也不要主子”的法国人之心。法国作家还以孙悟空为原型,将之“西化”,创作了小说《齐天大圣》,塑造出一个有“中国灵魂”的“浮士德”。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智勇双全的猴子,在西方很容易得到“个人主义”或“英雄主义”的读解。毕竟像《西游记》这么精彩、这么丰盛的文化文本,完全可以经得住多维度、多视角的重读与再编,而作为中国所拥有的一个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符号,“西游记”还将游得更远。
2008年网络文学综述 | 2009-02-20 |
2008年网络文学综述 | 2009-02-20 |
2008年网络文学综述 | 2009-02-20 |
2008年网络文学综述 | 2009-02-20 |
2008年网络文学综述 | 2009-02-20 |
钱锺书:打通而拈出新意 | 2009-02-20 |
大运河成就淮安的古风今韵 | 2009-02-20 |
汉唐载籍中的希腊传说 | 2009-02-20 |
正能量·风向标·好声音 | 2009-02-20 |
猴与中国民俗文化 | 2009-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