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扎劲”的上海弄堂游戏
小哈
//www.workercn.cn2016-03-15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生活在19世纪中叶至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人,在童年时代,几乎都有与弄堂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的经历。男孩们玩的大多是打弹子、盯橄榄核、刮香烟牌子、滚铁环、扯响铃等,女孩们玩的多是跳橡皮筋、造房子、踢毽子、挑绷绷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滋润着各年龄段孩子的闲暇时光。

  传统的弄堂游戏方便简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易学易玩,种类繁多。有对幼童进行启智的,通常与童谣、儿歌融为一体,如“摇啊摇”“骑马”“拍大麦”“抽中指”“躲蚊子”等;有培养动手能力的,通常与玩具制作结合一起,如折纸飞机、纸青蛙、豆腐格子,用冰棍棒制作手枪、船等,用废旧自行车钢丝制作弹弓、火药纸枪等;有培养团队精神的,通常在集体游戏中潜移默化,如“好人坏人”“造房子”和跳橡皮筋中的“救人”、老鹰抓小鸡等;有显示个人才华、技巧的,如打弹子、滚铁环、踢毽子、扯响铃等;有培养勇往直前精神的,如撑骆驼、斗鸡等;有娱乐身心的,通常边玩边唱,如丢手绢、找朋友、讨狗等。儿童在游戏中释放情感、了解自然、适应群体生活,懂得行为规范,学会交际、交流、协调、谈判、妥协等社会交往技巧,对儿童人格形成、品质培养、社会角色建立具有积极作用。

  许多弄堂游戏与童谣、儿歌联系在一起,孩子们在游戏中开发智力、认识事物、接受教育。年龄层次越低的游戏,与童谣联系得越紧密。幼童与大人席地相对而坐,手拉手双腿交叠,就边摇边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住在长生桥,糖炒栗子呱呱叫,吃得宝宝哈哈笑”。幼童在弄堂拿竹竿或扫帚,甚至小板凳当马骑,边骑边唱“啷啷啷、啷啷啷,骑马到松江,松江老虎叫,别转头来落北跑”。一方露出指尖,让对方抽中指,失败者被罚打手心,边打边唱“本来要打万万记,现在辰光来勿及,马马虎虎打十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打了十记还不够,还要打三记。一二三,山上有老虎,老虎要吃人,把它关在笼子里”。

  还有“排排坐,吃果果,侬一个,我一个,还给妹妹留一个”,“山上有只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嗯呀嗯呀要吃绿豆汤”“一撸麦,二撸麦,三撸掼大麦,劈劈拍,劈劈拍,劈咧拍啦打大麦。打麦打到正月正,家家门口挂红灯……”

  学龄前儿童则在弄堂里满世界跑,“落雨喽,打烊喽,小八腊子开会喽”“一歇哭,一歇笑,两只眼睛开大炮”“哎唷哇啦!做啥拉?老鼠咬我啊(蚊子叮我啊)!快点上来呀”“新剃头,要打头,勿打三记触霉头”“冬瓜皮,西瓜皮,小姑娘赤膊老面皮”“钩钩还还,一百年,不许赖!拉钩上桥,一百年,不许赖”“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学人家样,烂肚肠,烂脱侬只狗肚肠”……童谣声伴着游戏在弄堂里此起彼伏。

  下午3时以后,弄堂最活跃的时刻,到处是放学后的学生嬉戏声,“赖学精,白相精,书包掼在屋头顶,看到老师难为情”,“小皮球,香蕉篮,落蒂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邱财康,为了钢,受了伤,进医院,医好伤,身体健康再炼钢”。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区改造和电子游戏、网络娱乐、手机娱乐、动漫等发展,弄堂里做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少,延续百年以上的上海弄堂游戏习俗逐渐走向衰落。新时期,弄堂游戏能否重新焕发生命力、吸引力,值得探讨和深思。(部分资料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