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资料图片)
岳西高腔,原称高腔,是青阳腔在明末清初时期传入今岳西县域内,结合本土民间文化而形成,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声腔和表演艺术形态,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承,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岳西高腔保存了大量的剧目文本,是一笔丰厚的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遗产。
岳西高腔剧目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明南戏。明代中叶,在民间不绝如缕的南戏艺术不断壮大,进一步发展成为明传奇,剧本创作空前活跃。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相继流传至池州府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音乐和地方土戏相结合,从而在安徽本土形成青阳腔。青阳腔遍传大江南北之时,与池州府仅一江之隔的安庆府城乡,自然而然成为青阳腔先期传入并扎根的核心地区。岳西高腔便是此期传入的青阳腔遗脉。其传入有两个阶段和两种演出形式。其一,文人传入的演出形式是“围鼓坐唱”。其二,艺人传入的演出形式是戏班舞台表演。新中国成立伊始,岳西县恢复了业余高腔演出,县文化部门又搜集积累了数百册内含高腔剧目千余出(多重目)的民间高腔手抄本,1959年5月成立专业岳西高腔剧团,其剧目组将民间抄本进行筛选、校订与整理并初编成册,从而留下了十分厚实且颇具特色的岳西高腔剧目资料。
岳西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整理积累的剧目,总计140余种300余出(曲),艺人习惯将其分为“喜曲”与“正戏”两大类。
“喜曲”是在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中演唱的喜庆吉祥曲目,仪式性强于戏剧性,展现了岳西高腔的独特个性,约有70余出。其中,“专用喜曲”50曲。如贺新婚唱《撒帐》,送子唱《观音送子》,贺寿唱《八仙庆寿》,送考唱《魁星点元》等等。可以说,喜曲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喜曲服务于民俗,民俗需要喜曲,二者相互依存。岳西高腔中喜曲数量虽不多,但举足轻重,是维系岳西高腔薪火相传并传延至今的“生存之曲”。
“正戏”共260余出,其中包括被前人列为菊坛“神品”的五大南戏传奇25出。正戏是岳西高腔剧目的主体,其中八成以上能体现岳西高腔剧目的文学造诣、文化品位和艺术成就。
正戏剧目来源有三:其一,是经明传奇作家改编的宋元明初南戏,除《荆》《刘》《拜》《杀》《琵》五大南戏传奇外,还有《金印》《破窑》《金貂》《白袍》等50余种120余出;明传奇剧,如《织锦记》等近20种50出。其二,是晚明至清初时期,来源多样化并融入本土文化元素的剧目,其中有极少的传奇剧目如《铁冠图》等;自昆腔(皖上派)移植的剧目如《杨贵妃醉酒》等共30余出。这些剧目多杂出,作者及来源不甚清晰。其三,是晚清至抗日战争之前,岳西高腔艺人取材于本土素材自编的一批剧目(多武戏),如《反清朝》《水满临江》等。此外,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改编、整理已公演的高腔剧目。复旦大学教授、资深学者赵景深在《戏曲笔谈》中说:“在《词林一枝》、《八能奏锦》、《大明春》、《徽池雅调》这些书里看到的青阳腔剧本还都只是些零出,从来还不曾看到过全本。”岳西高腔适值此时形成,故而也以折子戏剧目为主;这些都说明岳西高腔剧本只选单出的现象,恰恰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明代戏曲“选本”的特点。另外,岳西高腔最早是“文人围鼓”表演,这种表演形式以及文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也决定了以明传奇折子戏成为其主要剧目。
明传奇剧目题材有所谓“十部传奇九相思”之说,凸显其俗文化品格。岳西高腔剧目主体是明传奇的单出戏,较集中反映了世俗生活中的爱情、婚姻与家庭。剧作家通过简洁的戏剧情节,激烈的矛盾冲突,细腻的人物刻画,调动丰富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大批鲜活而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如《金印记》《破窑记》《烂柯山》等剧,在表现奋发励志的同时又伴随着对家庭与社会世态炎凉的揭露与讽刺。 《琵琶记》《白兔记》《三元记》《桑园记》等重在写家庭伦理道德,有颂扬也有批判。描写爱情的剧目也丰富多彩,刻画了一批美好的少女形象,如《玉簪记》之陈妙常、《胭脂记》之王月英、《百花记》之百花公主等。那些表现历史题材的剧目,多具古风,塑造了《古城会》《三请贤》之关羽、张飞、赵云,《金貂记》《白袍记》之尉迟敬德、薛仁贵,《双烈记》之韩世忠、梁红玉,《铁冠图》之周遇吉等一批忠臣良将。
岳西高腔剧目题材涉及社会的多侧面,塑造人物也各具特色。如表现佛教的《龙女小度》,剧中人金乔觉谨守佛规,是位虔诚的佛门弟子形象,而小龙女所化村姑展现的是个有血肉有情感的少女形象;《思春》《驮尼》中身处佛门修法而心向俗家生活的小尼、小和尚,不惜触犯佛规逃奔下山,塑造的实际上是一对教门叛逆者;表现神仙道化的剧目如《文公走雪》,韩湘子执意引渡韩愈成仙,宣扬了仙家出世思想;而《王道士斩妖》则以喜剧手法刻画出一个虚伪滑稽的道士形象。
岳西高腔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是使用“滚调”。中国戏曲文学从“曲牌体制”到“板腔体制”,有着漫长的演变过程,明代青阳腔的“滚调”艺术在此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青阳腔研究专家班友书先生说:“‘滚调’的形成,是我国戏曲声腔史和戏剧文学史的一次重大的变革。 ”岳西高腔剧目充分继承了青阳腔“滚调”艺术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畅滚”,形成了岳西高腔剧目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何谓“滚调”?简言之,就是将难懂的曲文进行通俗化变革。岳西高腔的“滚调”突破曲牌体制,只要剧情需要,可以在曲首、曲中、曲尾、曲外自由地加进,不拘句式与结构,不拘韵律与字数,也不限韵文与散白,更不论叙事与抒情的唱词或宾白,并统统“改调歌之”。这种“滚调”对曲词、曲意有解释、补充、发挥、引申的作用,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内心情感、增强艺术效果、丰富表演艺术,尤其促进了音乐上的变革。
看,房产局的手有多长 | 2012-05-31 |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造福千万农民 | 2012-05-31 |
家书记录的中国人民抗战心灵史 | 2012-05-31 |
安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研与思考 | 2012-05-31 |
安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研与思考 | 2012-05-31 |
安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研与思考 | 2012-05-31 |
安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研与思考 | 2012-05-31 |
安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研与思考 | 2012-05-31 |
安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研与思考 | 2012-0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