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造福千万农民
——驻村蹲点的调查与思考
//www.workercn.cn2014-01-21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3年10月13日,张宝顺来到萧县白土镇费村集体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实地察看蔬菜种植情况,并与乡亲们一起栽培黄瓜秧苗。

  调查人:张宝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我们常有这样一种感受,每当工作遇到困惑的时候,到基层走走看看,便会眼前一亮,群众早就开始探索和创造了。我们要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从基层的鲜活经验中启迪思路,在群众的丰富实践里汲取营养,集中人民的智慧力量去建设美好乡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发展、农村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要结合实际,全面贯彻,持之以恒,切实做到一张蓝图不改变、咬定目标不放松、强力推进不懈怠,不断开创美好乡村建设的新局面。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2012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总要求,作出了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目的就是着眼更高目标,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2013年10月12日至14日,我来到宿州市萧县白土镇费村驻村调研,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群众问计问需问民生,对美好乡村建设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对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有了新的思考。

  现状:今日乡村换新颜

  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一年多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科学谋划,精心实施,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地以中心村建设为龙头,共规划建设586个重点示范村,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的美好乡村基本建成,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垃圾和污水处理,近万个自然村开展了环境整治,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初步改观;以兴业富民为目标,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村级集体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农村路宽了、水清了、村庄漂亮了、产业提升了,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得到了真正实惠。

  这次我驻村蹲点的费村就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费村地处皖北山区,下辖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880人,总面积近26平方公里。“荒山秃岭和尚头,倒流河水到处流,沿岸冲走河滩地,十年九涝不保收”,曾是费村真实而无奈的写照。10月12日下午,我来到这里看到的却是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一湾清澈的河流穿村而过,一幢幢漂亮的小楼错落有致,一条条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村庄规划井然有序,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住的农户家是个两层小楼,男主人郭春雷在皖北煤电集团祁东矿上班,妻子在村蔬菜基地管理大棚蔬菜,一双儿女在中学读书。郭春雷给我算了一笔账:他一年工资5万元、妻子工资19000元,另外还有农业收入2300元、各种惠农补贴388元,总收入7万多元,生活水平比过去大大提高。

  在驻村的3天里,我先后走访了十几家农户,召开了乡镇干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面对面了解村情民意。大家向我介绍,村里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从农民最期盼的地方做起,办了很多好事实事,全村80%的人家住上楼房,水泥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实现户户通。特别是针对农村环境问题,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抓手,聘请专人清扫收运垃圾,投资兴建雨污分流管道,对垃圾和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彻底改变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同时,村里以“五好文明家庭”“六好媳妇”等评选表彰为抓手,引导村民参与文明创建,营造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良好风尚。我走访了“六好媳妇”孙秀云家和“五好文明家庭”陈世昌家,看到了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喜人图景。乡亲们都称赞,美好乡村建设带来了往常想都不敢想的巨大变化,确实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

  期盼:携手共建好家园

  在和费村乡亲们的朝夕相处中,目睹农村的发展变化,倾听基层的愿望心声,更加真切地了解到乡亲们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热切期盼,也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只有把工作的着力点和群众的期盼点紧密结合起来,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才能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

  ⒈期盼完善基础设施

  穿村而过的倒流河是费村的母亲河,也是当地唯一一条河流。由于上下游水位落差大,1966年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水闸。这座费村大闸使用至今,当年刻下的“共产党万岁”标语清晰可见,但其水利功能早已退化,闸上大桥也成了危桥。村党总支书记陈明华说,村民一直想重修大闸,但力不从心,申报水利项目好多次,也都没有成功。与费村一样,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都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山区、库区,已有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服务功能严重老化,抵御灾害能力较差,保障水平明显下降。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农民居住分散,新建基础设施存在线长、面广、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这些都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2011年秋天,我到大别山区的霍山县农村蹲点调研,当时有不少村民向我反映使用小水电的苦恼:“一到高峰时段,电力就不足,空调、冰箱只能当摆设,看春晚也只能看个缩小版,屏幕只显示一半……”经过了解,我发现,全省不少山区都存在电力不足、电压不稳的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了全省6个山区县、36个乡镇、60万人口的小水电自供电网问题,乡亲们再也不用为用电闹心。2012年5月,我到同是大别山区的岳西县访贫问苦,马石村的管山村民组坐落在大山深处,90多户群众只有一条砂石路与外界相连,陡峭难行。乡亲们说,山里资源丰富,但苦于交通不便,商贩不愿上山收购,只能靠背扛肩挑运到山下卖,还有个小伙子在城里谈了对象,姑娘来了一看山路如此艰难,扭头就回去了。在大山深处,一条路对农民群众真是重要。后来通过协调,在多方努力下,修好了一条长8.5公里的水泥路。目前,全省已兴起了新一轮交通建设的热潮,从中可以看出,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