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儿童的“苦难阅读”不可或缺
刘效仁
//www.workercn.cn2016-04-06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以《草房子》《火印》等作品,4月4日在意大利荣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说,“曹文轩的作品书写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他的作品也非常美丽,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的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在曹文轩看来:“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忧伤、悲痛感、怜悯心,不知道感动流泪,难道这样算一个有质量的生命吗?”

  儿童文学决非文学界的“小儿科”,它同样是现实的一个镜子。现实笑,文学要笑,现实哭,文学也必然是苦脸。那些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儿童文学作品,《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小王子》都是给人带来忧伤和痛苦的。早在1995年4月《写童书养精神》的演讲中,曹文轩就指出:“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儿童文学是让儿童快乐的一种文学。我一开始就不赞成这种看法。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品质。并且,一味快乐,会使一个人滑向轻浮与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傻乎乎地乐,不知人生苦难地咧开大嘴来笑,是不可能获得人生质量的。”这些切中肯綮的观点,既揭示了文学包括儿童文学的真相,也诠释了文学对阅读者生命浸润和陶造的功能。

  其实,“苦难”是本百科全书。经历苦难,阅读苦难,咀嚼苦难,往往可以化育成人生的财富。即使你生活在快乐当中,生活安逸,但只要你能阅读苦难,同样可以认知苦难,以至于当苦难一旦来临,仍然能够坦然面对,“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抑或学会扼住命运的喉咙,去完胜苦难,出死入生,出黑暗入奇妙光明。

  让少儿从文学中既感受生活的丰富与美好,同时了解曾经和现在依旧存在的贫困、病弱和苦难,从小就体验感知和懂得生活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苦难正是成长必须经历的阵痛,才会学会珍爱生命。遗憾的是,当下的少儿文学创作中呈现了娱乐化、类型化的倾向。搞笑故事,心灵鸡汤类多不胜数,真正状写现实苦难人生悲情的却少而又少。

  凭借《月光下的蝈蝈》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家安武林就认为:“好的儿童文学承担了为孩子们塑造世界观的功能,整天吃糖怎么行?痛苦或者忧伤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通过适当的写作手法传递给孩子们。”

  儿童“苦难阅读”不可或缺。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