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民间文艺,传承须有坚心素志
张健
//www.workercn.cn2016-06-16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对一种民间技艺的坚守与传承,有时候还真需要一点儿蛮劲与傻气,需要虔敬之心与牺牲精神

  “民间文艺是中华文化的亮丽瑰宝和鲜明标志,坚守民间文艺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日前召开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民间文艺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也让人们重新思考,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民间的艺术形式如何焕发新的生命力。

  随着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的改变,许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自成体系也自有天地的民间文艺,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来自当代社会的挑战。这种挑战包括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也有来自内部的民众兴趣的更替。直面挑战的过程,有自然选择的味道,更有浴火重生的意义。以最近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为例,假如片中的唢呐匠人没有遭逢外部环境的变化,技艺可能就一直在小乡村里循序传递,近似于封闭的生态环境或许会有利于生存,却不利于它的精进。而历史上大的文化发展,往往是在剧烈的冲击与竞争的强有力推动下才产生的,一种文化如果过于自闭安稳,反倒容易走向衰败。

  我们的民间文艺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时,不必妄自菲薄也无须畏惧胆怯。事实上,像唢呐这样的民间艺术形式今天并没有消失,反倒是出现在了更多的场合。农村里婚丧嫁娶依然会听到,一些现代音乐里也会听到。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甚至服务于民间,民间文艺是离百姓最近、也是百姓最能接受的一种艺术,其“民间”属性,本身就说明了它十分接地气,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带有老百姓的原创性、生活性。而这,也正是民间文艺的根之所在、生命力所在。当然,民间文艺绝非一成不变,时代的变化、外来文化的“中国化”,都会在它身上留下一些烙印。事实上,那些优秀的外来文化,的确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涤荡情怀,从而让民间文艺在碰撞、竞争与融合中,让自身得到丰富与提升。

  对民间文艺来说,真正的困难不是来自外来文化的挑战,而是信心不足,后继乏人。失去信心就意味着放弃,缺乏认可将导致消亡,这才是值得忧虑的。《百鸟朝凤》里,游家班之所以分化,一方面反映了乡村社会对唢呐文化认可度的降低,一方面折射了从普通村民到唢呐匠们信心的崩塌,这是最致命的。对一种民间技艺的坚守与传承,有时候还真需要一点儿蛮劲与傻气,需要虔敬之心与牺牲精神。因为往小里说,它承载着师门情感与匠心尊严;往大里说,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由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何大匠择徒必是慎之又慎,原因没有别的:衣钵所传,必予坚心素志之人,这样,当他们面对困难时,才不会退缩;在面临诱惑时,才不会动摇。唯如此,这衣钵才能传得下去。

  今天的世界上,很多国家与民族的民间文化都在承受着挑战,而因为我们的历史尤其悠久,积淀相对深厚,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迅速,民间文化项目总量繁多,所以受到的挑战也更为巨大。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对于民间文化的认可、尊重、保护、传承,尤其重要。这些年来,相关部门做了不少有意义的工作,很多富有价值的民间技艺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很多民间匠师被授予“非遗传承人”与“工艺大师”的荣誉称号,获得了整个社会的尊重,作品也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而更年轻的传承人队伍也正在建设之中……种种辛劳,凝聚了当代人发展文化的远见卓识,蕴含了对那些“生于民间,兴于民间”的文化技艺的深情厚谊,也寄托着人们以民间文化“浇灌人心,教化风俗”的殷殷热望。这是民间文化直面挑战的关键时刻,却也是它们蓬勃发展的历史契机。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