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扎根本土走进生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曹保明//www.workercn.cn2014-10-28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总书记的讲话,赋予了广大文艺工作者、作家、艺术家极大的信心;总书记的讲话,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天地,更加深远的文化背景,更加辉煌的文艺未来,更加厚实的理念追求。几天来,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深深地沉浸在一种幸福当中,觉得是在过一个盛大的文化节日。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常常遇到很多的迷茫和困惑,每到过一种洋节,街头上的一些青年孩子兴奋得眼神都不一样,什么狂欢夜、平安夜,街头上苹果用彩纸一包二十元钱甚至五十元钱一个,什么意义不知道。而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清明、端午却失去了关注,生活的传统彻底被扭曲,于是许多青年对祖国、对民族、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传统是民族的脊梁,人没了脊梁,头就抬不起来,就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生活,是人类生命的诞生地,也是文化的发生地,任何文化都是通过人民的形象去表述生活,塑造自己心中的英雄,这表明了文化的正确走向是深刻歌颂人民、生活、自然和历史,选择走向生活才是每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艺术家只有深入人民,走向生活,把心与人民深深地贴在一起,把作家和艺术家的敬畏之心与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水火交融在一起,才能把人类的良知唤醒,才能在生活的土壤中把人类最动人的文化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同时也真正使艺术家投入到生活和人民的生存中、自然中、历史中去实现自己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文化工作者、作家、艺术家如果不坚守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就根本谈不上走进生活,走进人民,贴近人民。

  “人民”二字是总书记在讲话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他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因此,民间文艺、民间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这几年,我一直坚持到民间去搜集民间的故事、人民的故事、村落的故事,按照国家的要求,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已全面开展,在省住建厅、文化厅、文联、文史馆参事室、财政厅、文物局等对口单位的主导下,这项工程已全面展开,目前已完成84个村的踏查,8个工作组在全省工作。30个最美传统村落卷已完成10卷。这是国家的总体工程和项目,我省有29000个自然村,有9421个行政村,我们将在5-8年内全面完成立档和普查。

  我们在长白山漫江找到了“木屋村”,采访村落百姓,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口述史,形成了生动的村落故事,这部书出版以后,立刻得到认同。目前,这个村落已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文物局4部委评为全国50家需要保护的中华民族最美传统村落,有可读性,有价值性,应该是故事的文化高峰。据报道,我们所写的《木屋村》已为目前全国书店的畅销书。这个消息,证实了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必然得到时代的认可,人民的认可。细细想来,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走进生活,走进人民。生活永远是艺术家、文化工作者丰富的创作源头和丰富的文化之源和艺术之源,那里有富饶的文化土壤,只要把自己融进去,就能使创作之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省的“人参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以及“传统村落文化”,都是生动的地域故事、人民的故事、历史的故事,是我省重要的文化资源,我们一定要将其保护好,挖掘好。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指出的那样,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告诫我们,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文艺发展繁荣的时代号角已吹响,呼唤着我们每一位文化工作者深入民间,深入田野,深入村落,深入社会,向人民学习,深深去体验人民的思想和情感,感受人民的喜怒哀乐,为真正发展和繁荣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统贡献出我们的所有力量。(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