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冯俊
//www.workercn.cn2016-07-14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但归根到底是文化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说:“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习总书记把文化自信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并提,强调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文化自信。例如,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他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他强调,讲三个自信是离不开文化自信的。今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又表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说明文化自信是根本,是我们能够坚持其他三个自信的底气和根由。

  我们为什么会有文化自信呢?因为我们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95年来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有在67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改革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种独特的文化是别人没有的,是值得我们自信的。

  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使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和走社会主义道路。一种学说能否在一个国家传播和被接纳采用,是由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需要决定的。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找来了各种学说和主义,但是它们都和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需要不相契合,不符合中国国情,不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人民翻身解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小康社会的传统文化相契合,符合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现实需要,人民愿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使我们能在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样重大的历史关头选择毛泽东和邓小平这样的革命领袖,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产生了伟大的理论。毛泽东同志和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完成第一次伟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邓小平同志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伟大历史转折,带领中国人民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完成第二次伟大飞跃,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伟大理论成果。

  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使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但归根到底是文化的选择。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正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使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因为有了文化自信,我们的另外三个自信才更深沉、更持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