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部成功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不仅要有历史的真实,还要有现实的观照。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近期播出的3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从历史中汲取思想精华,采取“纪实+影视再现”的手法呈现真实的历史以及当代人眼中的包公形象。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纪录片《千年包公》的核心理念。如何展现一个真实的包公?导演组查阅了《宋史·包拯传》、《孝肃包公奏议集》、宋人笔记等大量历史文献资料,采访了几十名海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先后前往中国台湾和安徽、河南、广东以及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用镜头追寻包公的足迹。全片的情节都源于有据可依的历史记载。如少年包公不赴富人宴的故事,来自朱熹的《朱子语类》;牛舌案、匿金案和冷清案,来自包公的墓志铭:“外甥有理打得舅”的故事,出自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包公“名不在碑而有口皆碑”的故事,来自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等等。片头的创意就是要为包公凿一尊像,在一斧一凿的碎石飞溅中,穿插了清心诗、七弹王逵、不持一砚归和包公井等四个真实情节和场景。
纪录片只有讲好故事,才具有传播力。纪实是对现实故事的影视叙述,是对一个个精彩现实细节的捕捉和挖掘。在59岁的台湾渔民吴堃玄的家里,专门有一个房间供奉着包公像。拍摄的时候,腼腆的吴堃玄每打扫一处都要祷告几句。这些细节,足见包公在台湾百姓中的影响。在安徽池州一座宏伟的包氏宗祠中,几位长者带着年轻人在祖先包公的画像前诵读家训,凸显了包公家风穿越千年的传承;在河南淮阳那座最小的包公庙里,供着一幅简陋的包公画像,守庙人滕忠红每天虔诚地将一杯清水供在包公像前,象征着包公官清如水,等等。这些鲜活而生动的现实小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历史再现是真实历史故事的影像呈现。《千年包公》的细节再现精益求精,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再现历史的真实与厚重。像六弹张尧佐、七弹王逵、不持一砚归、疏通惠民河等精彩情节,再现画面都令人震撼,比起包公的传说更加精彩、丰满、感人。
全片没有陶醉于对历史的平面叙述,而是向历史深处探寻,从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进一步营造我国廉政建设的浓厚氛围。全片共3集,紧扣包公的为人、为官、为民三条主线展开故事,用故事带领观众进入历史深处,去体会和思考故事背后的思想精华:包公,一位北宋清官,为什么能跨越千年时空,为百姓所铭记?一首“清心诗”为什么今天还回响在我们耳边?为什么包公家训穿越千年,仍然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为什么“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千古流传?为什么他的为人、为官、为民之道,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兰考的时候,勉励当地的纪检干部要当现代的“铁包公”。在强力推进反腐倡廉的当下,《千年包公》这一题材有其特殊的意义。
“还原”:《总目》研究的新路径 | 2014-05-28 |
还原乡村的自在状态 | 2014-05-28 |
弘扬法治精神的艺术佳作 | 2014-05-28 |
媒体有责任搭建沟通医患的桥梁 | 2014-05-28 |
以史为鉴问廉政 | 2014-05-28 |
李大钊:来自于人民的舆论才是真正的舆论 | 2014-05-28 |
我们还得破除多少谣言 | 2014-05-28 |
“还原感性”:讲好故事的内在要求 | 2014-05-28 |
“纪检人友谊的小船”不会翻 | 2014-05-28 |
家有老党员,似有明镜悬 | 2014-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