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继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这一重大理论命题,明确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后,就全党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出部署时,再次号召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任何创新都不是无中生有、凭空而来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一传统至今生生不息,辉映吾土吾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着眼点在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当下中国,正处在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一方面,国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正处在转型变革、深化完善的时期;另一方面,国际风云激荡,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面对国际、国内深刻发展变化显现出来的新形势,面对当下思潮起伏、众说纷纭的新情况,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样从理论上正确引导、精准阐释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的“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怎样从“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总结、提炼、升华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任何理论的形成、思想的产生,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用意所在。我们之所以需要“文化自信”,这是百年中国现代化道路历史反思之结果,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必然,同时亦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需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强国富民的中国梦,又是文化复兴的中国梦。当前的社会变革、实践创新,必须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做到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才可能在社会变革中有所作为、有所创造。做到文化自信,应该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对中国文字有一种坚信。文字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记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类型中,中国文字可谓得天独厚,具有与天地相沟通的象形特征。中国文字中有天地,故中国文学意境为美,中国艺术空灵为上,中国建筑依山傍水,中国医学法于四时,中国经济经世济民,中国政治礼乐为本。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要的任务在于礼敬自己的母语,崇尚自己的文字,用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文字书写好中国经验、中国道路。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对中华文化有一种坚信。什么是文化?《周易·贲卦·彖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这个“文”,指的是人文,其来源乃是天文。说的是天文,其实也就包括了地理。中华人文思想之根本特征即在于法天象地。《周易·乾卦·象传》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推天文而及人事,天道运行不息,周而复始,故君子当效法天则,做到“自强不息”。《周易·坤卦·象传》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毫无疑问,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内涵,它是中华民族的先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提炼而出的人类思想之精华。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对中华文明有一种坚信。数千年前,中华文化就对何谓“文明”作出了广大而深远的阐释。文明的标准来源于自然。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人间社会“大同”,可谓“文明”。因此,中华文化,自形成之时就是“文明”之文化,终极追求在于“天下文明”。中华之文明理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 2014-03-18 |
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 | 2014-03-18 |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知行合一 | 2014-03-18 |
严以修身的路径选择 | 2014-03-18 |
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 2014-03-18 |
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 | 2014-03-18 |
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伟大事业 | 2014-03-18 |
全面理解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 2014-03-18 |
坚持文化自信 走向民族复兴 | 2014-03-18 |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智慧和... | 2014-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