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小镇青年是我一辈子抹不去的标签
//www.workercn.cn2016-08-19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青年走了 小镇怎么办

  小镇青年火了!他们频频成为文学作品、影视片和新闻报道的主角。很多小镇青年已是城里人,他们把自己的乡愁和迷茫融入对小镇的记忆;而仍然留在小镇的年轻人,有的想要逃离小镇,有的则享受小镇的闲适、稳定和安全感。城市是包容和多元的,赋予进城的小镇青年实现理想的空间。而在小镇上,似乎每个人只能朝着一个方向生活。小镇青年身处时代漩涡之中,他们为呼吸自由空气离开小镇,又因躲避压力而怀念小镇时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在迷茫中奋斗。

  谁是“小镇青年”?从字面上看,当然是“小镇里的青年”。然而,经常自称“小镇青年”的人恰恰生活在都市里。小镇是他们记忆里的故乡,不是他们安放人生的地方。生于斯,长于斯,他们最终为了更广阔的天地离开小镇,来到都市。他们以“小镇青年”的身份行走四方,让这个词传出了名气。某种意义上,“小镇青年”是“离开小镇的青年”。

  中国的许多小镇都渐渐失去了那些在它们滋养下长大的青年。当“小镇青年”成为都市舆论场的热词时,真正的小镇却面临着“再无青年”的窘境。在那些已在都市立足的“小镇青年”眼中,小镇是令人怀念的故乡;但是,在一些还生活在小镇里的年轻人眼中,小镇可能是他们最想逃离的地方。

  中国的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正在大规模地向城市集中。乡镇建设既跟不上城镇化的速度,也无法满足年轻人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乡镇人口“进城大军”的主力,就是千千万万的“小镇青年”。

  敢想敢拼是青年最大的优势和资本。不论身处何地,几乎没有青年不怀揣梦想,希望过上更好生活,取得更大成就。离开小镇是身处小镇的青年实现梦想的第一步。每天,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都创造出无数个机会,等着那些有能力的年轻人来把握,可这些机会绝大多数都在日新月异的城市,而不在平凡乃至凋敝的小镇。

  小地方的生活几乎一眼就能望到头。阶层固化、产业停滞是许多小镇的通病,也是青年不愿留在小镇的主要理由。北京的一个餐厅服务员都可能比乡镇公务员收入高,小镇不是高知识、有追求的青年实现梦想的地方。

  青年走了,小镇还在那里,那里有着小镇青年的父母、师长和晚辈。那里的山山水水依然在,小镇和小镇里的人仍然需要发展和进步。然而,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生力军的青年,早已不在小镇。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落后与封闭,让青年离开小镇,没有新鲜血液的小镇因此变得更加落后与封闭。要打破这个困境,不能强求小镇青年为了家乡放弃理想,破局之道在于小镇本身的改变。

  青年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小镇再怎么努力,最多只能减缓这一趋势,而不能逆大势而动。小镇更该做的是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找准自身定位,培养一两项大城市不具备或者不太适合发展的核心优势。拥有青山秀水的小镇可以发展旅游,成为大城市的后花园;有工业基础的小镇,可以找到一项拳头产品,集中工业资源的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小镇未必没有胜出的机会。

  小镇也要努力革除固有的弊端。中国绝大多数小地方都是不折不扣的“人情社会”,讲规矩胜过讲法律,讲关系又胜过讲规矩。很多年轻人适应不了这样的社会,转而选择法治相对健全、社会相对公平的大城市。如果小镇能消除这些负面特质,就有希望留住那些对故乡无限热爱的青年。

  不论是谁都不愿意看到小镇凋敝、萧条。向上追溯,我们可能都是“小镇青年”的子孙后代,每个大都市也都曾经是小村镇。正是乡土和小镇里的中国,支撑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发展。小镇青年或许会离开小镇,但是,我们不该抛弃小镇,而应该让它们和社会共同成长。(杨鑫宇)

1 2 3 4 5 6 共6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