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这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再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实践所印证。
当今时代如何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激发全社会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是文化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命题。这个命题体现并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尊重人民文化权利和首创精神的理念,明确要加大加强文化改革发展力度,切实回应人民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促进文艺为人民服务根本任务的实现。对于这项命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搭建为人民服务的制度平台,是执政党尊重和保障人民文化权利的需要。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对于社会而言,文化是由人人参与创造、人人得以享有的公共品。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人民群众当中的文化需求已经热烈而迫切地凸显出来。人民的权利意识空前高涨,参与文化事务、表达自己文化意愿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有着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文化需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需求已经上升为权利诉求,要求政府和国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这一文化诉求,积极建章立制,从国家责任和义务的高度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文化权利。
二、发挥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功能,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而言,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人民搭建广阔文化舞台,就是完成建设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步骤。实现这一任务,一方面需要动用国家资源,提出引导性的文化目标,凝聚全体人民的精神,完善基础文化设施,为人民群众接受或享用文化成果提供必要服务。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动员人民积极表达文化意愿,主动参与到创造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国家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才能建立起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和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创造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世界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文化属于全体人民,只有不断地在思想、价值的碰撞冲突、融合演变中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既冲突、又融合,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统一又有差异的一体多元文化中,提炼出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文化是维系民族绵延不绝、长盛不衰的根基,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强国建设担当的是传承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如果在文化上为人民搭建多样多元的舞台,就能够促进各种文化的融合与竞争,保持各种文化间的良性互动,增强主流文化引导、包容、纠正和抵御错误腐朽思想的能力。文化发展改革既要有坚实强有力的主导,又要尊重和包容、吸收差异和个性,才能维护好一个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文化多元格局,也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和生机。在当今世界格局下,为人民搭建文化平台,让人民更加关注文化、参与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向开放包容,树立和表达民族文化自尊、自信的前提。
四、从文化社会功能而言,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任务,是实现社会公平、文化公平的必要手段。文化公平是涵养、实现社会公平规则、平等公共空间的标志,享有文化公平是人格的完整和尊严自由的象征。如果文艺成为少数人的专权,把绝大多数群众挡在文化的门外,也最终将文化的源头活水切断。缩小文化差距、促进文化公平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落实在行动上。一方面要坚持在在文化产业政策上保障人民获得各种利益,另一方面,政府还要采取积极行动,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人民提供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普通公众、尤其是底层公众增权赋能,让公众享受均等、标准公平的文化服务。文化公平的实现尤其需要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而多样化的供给则应以充分了解公众需求为基础。因此,公众意愿和行动选择是政府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信息渠道。通过表达和参与,让公众充分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环节,政府才能准确把握公民的处境和需求,做出公平、合理的政策决定。最重要的是,公众的表达和参与能够促进政府在回应公民需求时,提高政策的公平性;还有助于服务供给者之间展开竞争,从而提高服务供给质量。
五、搭建广阔的文化舞台,凝聚共识,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创造能力,利用、调动这些资源,发挥和释放文化创造力,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最重要指标。对政府文化部门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转换职能,在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向民间让渡更多的文化空间,还权与民,还文与民,重视社会文化力量参与,确立公共多元共建的机制。转换思维,寻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力量,填补当前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不足与缺口。公众参与将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不可或缺的源泉和动力,既能及时地填补由文化总量不足、体制不力引起的文化缺口,又能有效地利用民间的文化资源和力量,提升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供给能力。
六、以为人民服务平台保障人民的文化权利,是执政党在政治上、文化上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径。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尊重和代表群众的文化利益、辨别群众的意志,坚持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群众路线,会遇到各种难题。只要有正确的制度设计、政策引导等措施,有真正民主自由的舞台,那些质量低下、价值观偏差的活动、言行能够被普通民众抵制、批评和纠正,那些不好的东西就没有市场和生命力。文化建设和创新向会放权、向公众放手,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文化决策和供给环节中来。这不但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更能够保障政府为普通民众提供文化服务供给公平、有效,确保公民享受、表达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监督力量,最重要的是,参与让每位参与者都能在参与文化当中享受满足和幸福感。
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和文化,让人民成为文化的真正主人,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文化改革发展的一贯思想。但是把观念转换成责任和具体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人民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舞台,意味着在文化思维方式、文化领导方式及文化体制机制等环节上进行改革。这就需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文化意愿和需求,赋予公众更多的权利,搭建更大平台,拓宽更多渠道,引导公众自由理性地表达意愿、参与文化创造和行动;同时,政府必须及时回应人民的文化需求,并在法律、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予以落实。说到底,文化的改革发展要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和共建共享,由政府包揽文化事务是不可能的。只有让人民参与进来,在参与过程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的文化利益,发挥人民的文化主体性,才能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变成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
城市形象建设与环境艺术设计路径 | 2014-01-26 |
中世纪修道文学对爱情和婚姻伦理的反思 | 2014-01-26 |
在“泥土”中转型的现代戏 | 2014-01-26 |
用“平易近人”的文字传播真理 | 2014-01-26 |
剧评:只有接地气,才能赢得公信力 | 2014-01-26 |
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 | 2014-01-26 |
人与社会同发展 | 2014-01-26 |
英雄黯淡之下的偶像重生 | 2014-01-26 |
讲述好“理论中的中国” | 2014-01-26 |
提高政法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 | 2014-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