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核心观点
文化之力,在于它让城市的现实和未来更为丰满,也在于它让城市可于人类世界的整体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上海作为中国的国际大都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上海坐拥贯通古、今、中、洋的文化气脉,当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体用并举,通过文化获得当世和后世的更多尊重,为中国和世界作出更多的贡献
《论语》的启示:“庶”与“富”之后“教之”
岁末年初,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到推出“文创50条”,文创产业在上海的勃兴前景,令人不禁想到《论语·子路》中的一段名言———“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人口富集是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人口规模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名列前茅,不可不谓“庶矣”;而上海的经济能力,又足可担起“富矣”之称。“庶”与“富”固然重要,但在中国的传统中却并非人们的终极追求。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或可看作是向“教之”的迈进,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新的时代下“富之”与“教之”的结合,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指向文化繁荣。
纵观世界历史,借助人口和财富的聚集,城市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在西方语言中,“城市”(city)和“文明”(civilization) 有着共同的拉丁文语源,这当然并非巧合。城市有着致密的人口、集中的生活,通常在一个国家中也具有相对较高的发展水平,从而往往催生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城市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必然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文化对于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之软实力焉能不兴。
文化“软实力”究竟是何种“实力”?
不过,“软实力”一词虽源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实际应用中,恐已远不限于其原初含义———通过同化他者思想获得我所欲之结果。那么,若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软实力”,这究竟是何种“实力”? 在英语中,power一词多少带有控制性的强力之色彩,但该词来自于古法语,在现代法语中的传承则是 pouvoir,它既可做名词,对应于power而又有着微妙的差异,又可做动词,意为“能够、可以、可能”。由是观之,我们不妨将软实力之“实力”,理解为这样一种“能力”:不是单纯的对于他者的控制,而是赋予自身更多的可能性,为自我实现提供更为丰富的向度。具体就城市而言,文化所具有的软实力,或者说它能为城市创造的“可能性”,体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为城市带来当世之荣光。希腊古典时期的雅典,论战功未必能超越斯巴达,甚至十数年不如底比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在诸多城市国家中也并未有特出的硬实力。但得益于辉煌的文化,两者都具有了同时期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地位,成为当世的中心和代表。雅典可以自傲为全希腊人的学校,佛罗伦萨则被认为是古罗马真正的继承者。借用社会学中“文化资本”的概念来说,文化同经济资源、关系网络一样,是决定一个城市在世界城市之林中地位高低的重要资本。
其二,为城市留下历史的遗产。在西方,罗马仅存的残垣断壁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使无数人赞颂和模仿;在东方,长安城跨越千年仍让日本小说家梦枕貘神往不已,十几年间多次来到西安实地考察,写下名作 《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被改编成了近期热映的电影 《妖猫传》。廷巴克图等古城,因其卓绝的文化遗存,影响力甚至远超它们曾所属的民族和帝国。物质文化如此,非物质文化也同样如此。音乐、艺术、学术等学派,往往以城市命名,它们往往是使城市得以在历史中留名、为人所铭记的重要因素。
其三,为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进步作贡献。文化并非娱乐,其要旨或“初心”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城市因资源的丰富、经济的发达、精英的集中,其文化常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得以推动历史向前。20世纪,上海的工人文化是这座城市红色基因的重要来源,为中国革命贡献良多。
打造城市文化上海有得天独厚条件
因此,文化之力,在于它让城市的现实和未来更为丰满,也在于它让城市可于人类世界的整体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上海作为中国的国际大都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有些人印象中,上海缺少历史积淀,自开埠之后方始繁荣。实则早在明朝,上海便在经济上“衣被天下,可谓富矣”;在文化上“贤才辈兴,实华兹邑”。颇有象征意义的是,如今的上海金融中心陆家嘴,因明代大儒陆深祖宅于此而得名,陆深有名言:“士贵博古,亦要通今。博古而不通今,无用之学;通今而不博古,无体之学。”上海坐拥贯通古、今、中、洋的文化气脉,当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体用并举,通过文化获得当世和后世的更多尊重,为中国和世界作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
教育迈进大都会时刻? | 2014-11-14 |
先锋之城:上海未来全球城市形象 | 2014-11-14 |
创新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 2014-11-14 |
公共文化建设社会化的根本 | 2014-11-14 |
“都市旅游”升级孕育新常态下新动力 | 2014-11-14 |
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应怎么做 | 2014-11-14 |
校准国家中心城市的国际坐标 | 2014-11-14 |
人才推动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 | 2014-11-14 |
用好用足上海红色文化历史资源 | 2014-11-14 |
卓越城市要有卓越的“空间意识” | 2014-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