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刚刚过去的2017年,不论对世界还是中国,都是极为特殊而重要的一年。
对世界而言,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正处于发展演变的重要关头,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人类社会再次走到了历史的关键渡口,有关“开放还是封闭”、“共赢还是零和”、“合作还是对抗”的抉择,考验着国际社会的智慧和勇气。
对中国来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
在风云激荡中,无数的思想火花竞相迸发。敏锐捕捉闪耀时代光芒、凝聚正能量的学术思想,是“学海观潮”的使命所在。2017年“学海观潮”一如既往坚持学术性、思想性、批判性宗旨,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深入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热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理性辨析纷纭思潮,积极推进中国学术理论创新。在广大学者的关心与支持下,“学海观潮”的思想穿透力与学术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学术界也要呈现新气象,展示新作为,体现新担当。“学海观潮”愿与中国学术界一道勇立潮头,守正开新。
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党的十九大的灵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使之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对学界而言,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牢牢把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主线,“学海观潮”策划推出了系列理论文章。
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主题,“学海观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姜辉等五位学者,多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姜辉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福生等学者的一组文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逻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等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由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所决定的必然性选择。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述存的《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 努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一文认为,只有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不断发现、研究、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贡献智慧力量。
聆听时代的声音
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不是“象牙塔”中独白式的呓语,而必须是对时代问题的理性回应。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学海观潮”立足现实,把目光投向了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增长动能、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进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深刻转变。面临复杂局势,中国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对全球治理的话语权大幅度提升。“学海观潮”刊发专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的文章,剖析了中国经济逆势增长的内在逻辑。文章认为,中国的决策变量十分优秀。宏观决策启用的多手段、多批次的稳健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实在在地组合为一股可以抗衡经济下行的杠杆力量,预设性地矫正了下行的方向。
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大数据、3D打印、物联网、机器人、可植入技术、智慧城市……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全球。我国应如何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弯道超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湘丽对此提出了建议。文章认为,在国家层面,要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与实施;在企业层面,要以智能工厂为终极目标,逐步提高生产制造与供应链管理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
面临当前国内发展的更高要求以及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更趋融合的新形势,把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融为一体,是中国作为大国的胸怀与担当。围绕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国际社会也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作为2017年中国重大主场外交活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完善全球治理、深化金砖国家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学海观潮”刊发的《为全球治理变革贡献“金砖方案”》一文,对金砖合作进程中的中国贡献进行了系统总结。文章认为,中国不仅是金砖合作起步阶段的倡议者,也是发展进程中的积极推动者,更是开拓合作新局面的引领者。厦门会晤着眼长远,表达了中国全力推动金砖合作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立场,传达了中国愿意与各新兴大国、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分享自身成功发展经验的声音。
为中国学派鼓与呼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塑造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大国学术形象,不仅具备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实践基础,也是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迫切召唤。2017年“学海观潮”尤其加大了对中国学派的关注,从金融学、财政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探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
《巨变中的世界呼唤政治金融学》一文,从国际政治视角对金融学进行分析,透析金融危机背后的政治因素,提出金融已成为国际权力博弈的核心,需要认真反思国际政治和金融的关系,呼吁构建政治金融学。文章认为,政治金融学应该为中国借力金融进入21世纪全球核心国家行列提供智力支持。
专访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俊生的文章《构建中国特色财政学理论》指出,当今我国不仅亟须构建具有足够解释力和预测力的中国特色财政学理论,而且也具备了相应的条件。通过反思西方财政理论,并系统总结、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重大财政改革实践,同时借鉴诸如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我们最终摒弃了西方基于市场失灵理论所构建的财政学分析范式,初步建立起以“社会共同需要”为理论源泉、以“公共选择”为方法论基础、以公共价值为政府财政活动诉求的新市场财政学。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和学术流派。与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包心鉴等学者的对话文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构建中国政治学方法论体系》指出,中国政治学研究必须走出迷信西方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误区。当前中国政治学发展,不仅面临着以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基本原理为指导促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艰巨任务,而且肩负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推进研究方法论创新的重要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的文章《科学化和国际化: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两个趋势》,将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的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文章认为,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中国政治学界应当担负起历史责任。而担负起历史责任的能力来自于政治学研究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当前,中国政治学急需提升政治学研究的专业化程度。与此同时,我们要以世界为方法、以中国为目的,以优化中国政治道路、推进中国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他国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
用学术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更需要向世界展示“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学海观潮”从“以我为主、胸怀世界”的立场出发刊发系列文章,努力用学术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王英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谢韬、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清敏的对谈文章《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道路》,从政治、外交、历史文化等多维度解读中国道路的独特魅力。文章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模式以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原则为基础,能有效地保证政治体制的效率,保障政治一体化和社会稳定发展,同时适应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条件。
美共经济委员会委员哈拉比的观点与中国学者形成呼应。他在专访文章《旧体制危机开辟通往新体制道路》中表示,面对当前资本主义的制度性衰退,西方人正在寻找解决方案。与西方的衰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不计其数的非凡成就。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份额的增长等许多指标都显示,现在中国制造业的总体生产力水平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研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解码“中国为什么能”的钥匙。随着中国共产党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国际中国共产党学已成为时代显学。在《积极引导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一文中,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晓林等三位学者对当前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价值与不足进行深入辨析。学者们认为,中国学者应立足国际舞台,以积极、理性的学术姿态,进行学术话语表达,开展国际交流与对话,深化国际学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性认识。
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需要学界以持续而严肃的学理研究贡献智慧。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志洲的专访文章《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认为,要从西方舆论的包围圈中“解套”,在根本上就要将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转化为平等的话语权甚或话语优势。要从中国道路、中国实践中总结和抽象出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和理论,在与西方的比较中阐明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利用增强的实力加强媒体和传播渠道建设,更要增加资源投入“话语质量”的建设,如强化议题设置能力和国际规则制定能力,加强国际学术话语权建设,等等。
“与西方文化平等交流对话的时代已经到来。”《推动中国文化阔步走向世界》一文作出的判断发人深省。文章指出,今天中国学术要“走出去”,也要走到两河流域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问题,纠正19世纪以来西方中心主义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留下的弊端,构建新的解释世界文明的理论。
向错误思潮亮剑发声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在意识形态舆论斗争中,必须打好主动仗、占领制高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披着学术外衣的错误思潮极具欺骗性和迷惑性,尤其需要清醒认识与理性研判。
近年来,民国学术受到学界和传媒追捧,一股“民国学术热”悄然兴起。民国似乎成了“大师”辈出、“名作”丛集的时代,有了似乎难以企及的“范儿”,有了“黄金时代”之谓。但事实上,“高估”民国学术的看法,不少实为网络中的浮夸言论。盲目夸大民国学术的发展,甚至美化民国的方方面面,脱离了历史的真实。“学海观潮”刊发的《高估民国学术有失科学理性》一文中肯指出,我们今天评价民国学术,应该本着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立场方法,肯定其成绩,也认识其不足,而不必妄自菲薄、厚古薄今,甚而哗众取宠、人云亦云,认为今不如昔。“高估”民国学术不仅不利于正常的学术研究,而且对社会的历史认知也有负面影响,不利于正确而科学的历史观的养成。
20世纪初以来,一批后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经典论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命题提出质疑,甚至提出“意识形态已经终结”。专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银传的文章《“意识形态”冲突不可能终结》对此进行辨析,指出意识形态是反映阶级利益的价值诉求,支配意识形态背后的强大力量是物质利益关系,意识形态通过控制、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来实现阶级的经济利益要求,这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思想,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的指路明灯。
西方政治极化、政党民粹化、政府停摆……西方国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乱象,让西方政党政治“现代民主精髓”神话彻底破灭。《西方政党政治遭遇四大危机》一文对话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柴尚金,深入剖析当代西方政党凝聚力下降、组织萎缩、社会功能弱化、治国理政乏力等种种危机,透视西方民主不见其“民”的空头“民主”实质。
记者 毛莉
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对立的吗 | 2015-05-12 |
关学研究前瞻 | 2015-05-12 |
以“三聚焦”讲好党校专题课 | 2015-05-12 |
筑牢“用学术讲政治”的功底 | 2015-05-12 |
用学术讲好党建故事 | 2015-05-12 |
在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贡献党校... | 2015-05-12 |
理论宣讲需要把握的辩证关系 | 2015-05-12 |
凝聚集体力量打造党校精品课 | 2015-05-12 |
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推动用学术讲好党... | 2015-05-12 |
以新思想引领新实践 | 2015-0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