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积极构建高校转型发展新常态
刘纯献
//www.workercn.cn2015-01-07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商丘师范学院作为河南省试点转型的第二批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理顺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关系,立足省情,立于校情,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完善自我内涵发展,做到转型的优雅而朴实,自然而扎实,是一件要求当代高等教育管理者必须深切面临、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要构建转型发展新常态

  要立足高等教育的定位与使命,为破解面临的转型发展难题,积极构建自身的“新常态”。

  首先,要处理好学校教育自身规律与适应社会发展的关系。构建转型新常态不是对以往办学理念、定位与内容等方面的简单否定,而是应该顺势而为,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适应当下社会发展需求。对此,我们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同时还要破解所面临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模式单一等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加速转型发展。

  第二,新常态下的办学定位,其核心是处理好“顶天”与“立地”的关系。“顶天”就是做好顶层设计,围绕高等教育功能的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真正承担起历史使命、社会责任:“立地”就是立足办学实际,彰显学科科研优势,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发挥地方优势,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此,我们要进一步找准科学的办学定位,从同质化向多元化、多样化转型,围绕办学目标树品牌、创精品、出特色,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构建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新常态。

  第三,新常态下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以人为本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系。“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入贯彻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化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提升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对此,我们要以“以人为本”为导向,力求实现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同时,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方法与平台建设上,注重专业素养与通识素质的培养,发挥师生之间的主导与主体作用,实现校地、校企的有机对接与深化协作。

  第四,新常态下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核心是处理好服务与引领的关系。“服务”意味着我们具有支撑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引领”意味着我们发挥对地方建设发展的辐射作用。对此,要把优势变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资源和强大动力,做到“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价值体现在效益上”;同时,服务社会要作为科学研究的立足点,适应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在决策咨询、技术服务、课题研究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和效益,实现校地协同创新、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有机对接。

  对于学校层面的转型发展难题,要保持主动姿态,稳步有序推进高等教育新常态的构建,凝聚最大的建设合力,实现我校从“积跬步”到“至千里”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师队伍要构建转型发展新常态

  教师是传授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考、发掘学生潜能的灵魂工程师。要逐步改变长期以来的“黑板上种田”式教学方式,彻底改变长期存在的教学与实践脱节、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局面,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尤其是要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学轻术”思想,引导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创造。

  首先,要适应课程设置新常态。在课程设置上,很多课程要淡化学科体系,充分体现岗位和职业需求。从我们现有课程设置状况来看,基本是按照学科逻辑设计,而不是按照职业或岗位需求的逻辑设计的。因此,要有充分的在课程设计上有所改变思想准备,多数课程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职业和岗位需求来设置。然而,课程开发并非一日之功。所以,课程设置问题无疑是我校教师转型发展必须面对且无法回避的一个难题。

  第二,要适应师资队伍建设新常态。“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办好应用技术型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之所以效果好、有名气,长盛不衰。原因之一就在于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其师资队伍中的教授必须具有五年实践工作经验,且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另一方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第三,要融入实践环节新常态。教师要熟

  悉掌握校企合作办学的四个特点。一是市场性。它是校内学习与校外真实工作的具体结合。二是现代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在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的同时,也同步掌握了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紧密结合。三是职业性。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实现自我教育,激发学习热情,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完成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四是大众性。校企合作教育是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人们的生存和求职愿望,因此,职业教育的大众化是满足需求的必然结果。

  教师要十分清楚专业的沉浮与产业结构调整,联系非常紧密。一定要形成校企双主体的教育机制。应该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方面着手。学校为企业服务,企业把好出口关,让学生成为合格员工。

  第四,要建立科研新常态。我们如果不具备科研能力,无异于高职高专院校,如果我们的科研仅定位于基础研究,它与以往的研究型大学或学术型大学也不好区分。因此,应用性科研是应用型高校区别于学术型高校和专科层次院校的基本特征之一。德国的许多应用技术大学,在科研上大有与学术型大学分庭抗礼之势。要实现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我校教师尤其要在应用性科研上下大工夫。

  三、管理队伍要构建转型发展新常态

  首先,要明确转型发展主攻方向。出思想、谋战略、提对策,是管理人员的根本功能。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结合我校优势和特色,明确主攻方向。一是建立重大决策跟踪机制。紧密跟踪各级政府、企业等重大决策,及时提供动态监测、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加强战略研究,就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超前研究,提供决策储备。二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机制。如选拔推荐优秀教师到各级组织任职、到实际部门挂职,参与政策咨询制定,推动教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三是建立与需求对接的新模式。邀请实际工作部门直接参与、共同确定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联合组建研究团队,从源头上解决科学研究与决策需求脱节的问题。拓展转型成果发布应用渠道,完善专家建议报送机制,打造转型发展成果发布平台,增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的渗透力、影响力。

  第二,提升创新能力。真正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的转型发展对策,必须有厚重的理论、多学科的视角和先进的方法作支撑。推进转型发展,要从加强研究、推动跨学科研究和方法创新等几个方面提升能力、夯实基础。一是发挥科学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重点支持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安全具有长远影响的研究项目,为提升应用对策研究水平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着力推动跨学科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大力推进新兴学科发展,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更为有力的学科支撑。三是大力推动科研方法创新。吸收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文科实验室和数据库建设,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撑和条件保障。

  第三,深化综合改革。学校转型发展关键在于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释放改革红利,激发教学科研潜能。一是完善评价制度。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健全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针对应用研究的特点,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机制,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改进绩效评估,形成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体制。二是完善开放合作机制。大力推动协同创新,积极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对封闭、分散的教学研究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开展联合攻关。三是改进管理方式。推进转型发展,需要创新管理理念,加强宏观指导,完善顶层设计,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健全政策指导到位、保障措施得力、有利于激发转型发展活力的管理机制。

  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绝不能安步当车,必须雷厉风行;也绝不能安土重迁,必须柳暗花明;我们也绝不能安之若素,必须不辱使命。只有顽强拼搏,才能安身立命。我们坚信,只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精诚团结,开拓创新,我们就一定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谱写更加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作者系商丘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