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南昌大学与南京大学为争谁才是“南大”,身陷舆论漩涡。一个简称让两所高校争得面红耳赤,公众大跌眼镜之余,不禁思考:“南大”盛名之下,究竟争的是啥?
作为特定称谓,简称是一所学校独有的标志,凝结着校友的情感认同,也印刻着学校的历史传承。校名简称“打架”,引来双方不满,乃至要“捍卫”一番,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争是一回事,怎么争却是另一回事。放弃在第一时间沟通协商以弥合分歧,反倒利用舆论造势,搞得闹闹攘攘、愈演愈烈,实非明智之举。
一段时间以来,从“攀先祖”之争,到“抢生源”之战,到“争校名”之斗,各家高校,甭管有名的没名的,都混战一团,好不热闹。然而面对公众的一片嘘声,各家的辩解却异乎寻常的统一:为了学校底蕴的延展、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名声的维护。只不过,冠冕之言,颇显功利浮躁之气。底蕴也好,名声也罢,显然都不会也不能是争来抢来的,也决非一部校史、一批学生、一个名称就能创造出来的,势必要有一个涵养和积蓄的过程。倘若忽视实功,只管眼前,让高雅的学术殿堂,四处充斥着功利的味道,高等教育的精神势必受到减损。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不在校名,而在校风。多一些师道关怀,少一些地盘索取;多一些校风建设,少一些名利争夺,这是大学的立校之本,是千万师生共同夙愿所在。于社会而言,大学不察其教育示范之功能,忽视其风尚引领之作用,难以肩负“大学”之名。教化国民修身养性,需要大学“格物致知”的上下求索;涤荡社会浮躁风气,需要大学“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风骨,这才是大学应有的责任担当。
赢了校名,却败在声名,这样的“博弈”不合适。面对分歧,以儒雅的姿态、平和的对话于无声处化解,远比撕破脸皮的争吵要睿智斯文;省下争执的时间成本和声誉代价,多思考如何涵养大学精神、培育国之栋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应有的格局。
《史地学报》:五四时期史学教育代表性刊物... | 2012-03-27 |
高校质量 特色制胜 | 2012-03-27 |
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领袖人才 | 2012-03-27 |
徐 飞:大学要专业成才精神成人 | 2012-03-27 |
2014年军事院校和国防生招生政策权威解读 | 2012-03-27 |
名牌大学2014年高招“新法”释放哪些信... | 2012-03-27 |
大学与建筑的随想 | 2012-03-27 |
“硕士粉”折射全球创业教育 | 2012-03-27 |
与祖国同行 以科教济世 | 2012-03-27 |
一位被湮没了八百多年的校长 | 2012-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