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慕课发展面临的挑战
吕晓芹
//www.workercn.cn2015-08-04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教育本身无新旧、好坏之分,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之下,教育模式出现了强弱之分,科学技术的发达使某些强势教育理念迅速遍布全世界,不同教育理念相互碰撞产生的结果是弱势群体自觉学习借鉴优势的教育理念。在国内大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促进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大环境下,面对汹涌来袭的慕课风潮,我国以“985”“211”为主体的高校纷纷以课程改革、平台建设、项目创新的形式积极推动慕课的发展,众声喧哗的背后既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客观需要,也有追赶潮流的主观需求。慕课要在中国的本土生根发芽,在中国获得长久发展,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面临的不仅仅是慕课平台建设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其如何融入我国的教育体系,满足教育发展的本质需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慕课的适用范围,即科技与人文对慕课的适用是不同的。教育是一个一以贯之的系统,内部有诸多细小分支,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内容都可以通过慕课来讲授,相比于科技教育,人文教育更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沟通,多维度的讲解,即便是同样的人文教育课程,不同文化背景下,其讲述的方式,受众的需求,理解的需要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内容。

  其次,我们要在慕课教学中关注共性与个性的需求。慕课对授课内容和质量要求非常高,这是能够大规模吸引学生参与的前提条件,但也决定了慕课的内容整齐划一,很少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程度、学习效果的不同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从而达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慕课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再次,我们对慕课的教学成效既有对技的要求,也要有对道的要求。教育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的教育文化重在“谋道”,这里的“道”意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便在今天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日益凸显、世界产业趋同化日益突出的社会里,培养实用型、职业化人才在中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也只能是一个初级目标,中国现代教育仍然追求“育人”,其意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的过程不是让学生面对冰冷的机器,而是一种人心的反观、反思,这显然不是慕课所能替代的。

  上述挑战决定着我们在建构慕课的时候,要把握好发展方向。

  一是从教育本身的发展角度看,各个国家的教育理念在横向上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在纵向上继承前人的成果,教育的发展是多元的,而非单面的,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教育要不断向前发展,必须跳出单一思维,在不同的教育理念发展中寻找平衡点,这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今天,对去除教育霸权主义、教育中心论,实现异质教育的互识、互补都有独特的意义。慕课作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要融入中国的教育体系,真正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根据我国国情、文化环境的需要进行改造。

  二是发展方向实现商业模式和公益模式的统一。植根于西方商业文化环境的慕课自发展之初就吸引了众多投资公司的青睐,在公司的参与下,虽然很多慕课平台的授课内容是免费的,但一些后续的服务,如学业证书、成绩单、就业推荐等项目却是收费的。暂且不论西方国家以商业营利模式为主体的慕课到底能走多远,慕课要在中国获得大发展,必须将商业和公益模式合二为一,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信息技术基础较薄弱,教育的现代化整体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是利国利民之事,是国家战略先行的民生公益事业,慕课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不能在金钱、商业浪潮的驱使下迷失了方向,而应该作为促进教育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化。

  三是教育主体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统一。慕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社交服务、在线学习、大数据分析等理念融于一体,其在线教育课程大多由名校名师主讲,学生评判,开设同样课程的其他老师则由主讲转化为辅助老师和助教的角色,教师群体分工日益趋向多元化和专业化。在慕课模式下,学生的评判功能得到了加强,但却不能因此而弱化教师的功能,主讲的教师,以及转向辅导、咨询功能的教师,体现的也只是角色分工的不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依然占有主导地位。由此,无论是在线教育还是传统课堂教育,都需要学生、教师的充分参与,互为主体,和谐统一,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四是学习方式实现集中和分散的统一。现有的教育主要是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学习,慕课模式下的学习方式从坐在课堂里规规矩矩的“正式学习”转向课堂外的“非正式学习”,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环境下进行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集中的课堂学习方式传播范围有限,知识更新速度慢,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精神沟通,分散学习方式为大众开启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但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因此,未来的学习方式应是线上线下、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互相补充的长效循环机制。

  五是覆盖范围实现智慧校园和智慧社会的统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要在社会中营造学习的文化氛围,构建学习型教育网络,培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社会理念,是“智慧社会”的初级阶段,慕课是教育资源走出校园,实现智慧社会的有效手段。在当前学校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均衡的条件下,我国要实现智慧社会,必须依靠智慧校园,形成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区域联盟,实现不同学校之间学科的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智慧校园和智慧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达成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