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卓越教师培养需处理好五个关系
丰向日
//www.workercn.cn2015-09-08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4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80项中、小、幼、职、特卓越教师培养项目,正式开启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有效实施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发挥项目对职前教师培养综合改革的推动作用,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卓越教师计划立足于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培养标准、体系等方面有其共性的一面。以培养标准为例,卓越教师要从内心上认同和欣赏教师职业,具有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教学实践能力,能够面对职业困境与压力,拥有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专业发展的理想信念、学习精神与创新能力。在培养体系上,卓越教师的培养必须打破高校自我封闭的育人模式,建构大学、政府、中小学三方合作育人的开放教师教育体系。卓越教师培养既有共性的规律,但更需突出学校的自身特色。不同类别的学校有不同的服务对象,要为服务对象培养不同类型和特点的产品。因而,承担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学校,必须基于学校自身的服务对象、办学定位、功能类型等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机制体系等,培养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教师,卓越教师应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

  要处理好质量与引领的关系。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是解决时代对优质、新型教师的需求与教师培养滞后之间矛盾的重大战略。承担项目的学校在推进项目时不仅要关注承载项目专业的育人质量,更要关注教师培养改革实验,重视改革实践的研究、提炼,以引领本校内其他教师教育类专业及同类学校同类专业的改革。一些学校在项目实施时通过测评学生的书写、表达、思维、性格等能力与特征,筛选出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学生进行培养。择优培养的措施确实有利于造就卓越教师,但这种措施只重视教师培养的产出,其经验很难复制迁移到同类专业。卓越教师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受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然而人格特征只是为成为卓越教师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个体的自主追求、自我实现是卓越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职前培养对教师职业意愿、专业追求有重要影响。面对时代对新型教师的呼唤,承担卓越项目的学校要着眼于教师教育的整体改革与质量提升,从选拔少数到关注全体,从专注产出到探索过程,注重师范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重视在同一专业内分层分流培养卓越教师。

  要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一名成型的卓越教师有一定的成长规律,需要经历连续性的职前职后教育的学习与磨炼。职前教师教育所培养的尚不是“卓越教师”,而是为卓越教师奠定根基。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不能把目标直接定位为培养“卓越教师”,以名师、专家教师所具有的特质来形塑职前教师。“卓越教师”所具有的特质是在实践的思考与行动的撞击中积淀而成的,这些特质很难通过传递、训练赋予职前教师。通过灌注方式赋予的特质是静态的,只能外附于师范生身上,师范生可能表现出形似成熟教师的特征,但违背成长规律的早熟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从教师成长规律出发,教师培养要为未来的卓越教师奠定应变变化、自我更新、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有利于未来教师成为卓越教师的专业习惯,如适应时代变化的学习意识与能力、面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专业决策、有意识运用教育心理理论科学分析有效施教等。

  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教师专业的灵魂与根本,但教师的实践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它具有丰富的理论指导与学术性,支撑教师实践的理论又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形成的。因而,卓越教师培养既不能只强调教学操作技能,又不能脱离实践情境学习理论,要以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现教师专业的有效发展。教师培养模式要打破课程教学与教育实习的简单叠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以实现师范生专业发展中的“知行合一”。教育理论课程要打破基于学科逻辑的知识传授模式,以问题、任务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实验实训为途径,以研读、讨论、设计、展示等为教学方法,开展参与式、研究式、讨论式、活动式教学。实践课程要走出技能模仿的窠臼,增强实践内容的丰富性、层次性、深入性。大学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是教师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保障,中小学不仅要承担师范生实践的基地与指导,更要参与教师培养标准、目标、方案的制定,参与教育资源的开发、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要处理好单科与全科的关系。卓越教师既要精通所教学科,了解学科学习心理,深谙学科教学法,又要具有促进学生整个人发展的综合素质。因而,卓越教师培养要处理好单科与全科的关系。通识教育、全科型教师已经成为职前教师培养的趋势,但培养全科型教师、加强通识教育不能完全否定主修学科对一名教师的意义。有研究表明,一名优秀教师往往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学科专业越深厚,其对学科的理解、认识越深入,越有可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一方面要实行模块教学,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要走出学科本位,从关注学科知识、学科思维走向知识综合和创新思维,从知识传授模式走向问题解决模式。只有这样,未来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把关注重心从知识转移到人的成长,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整合各个学科内容,实现学生整体人的发展。(作者丰向日系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