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内地兄弟高校和有关单位的无私援助下,一代代藏大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大学”的根本目标,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庆祝和纪念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日子里,总结和回顾西藏大学的办学历程,进一步激励全体藏大人接过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棒,肩负起更多的光荣和责任,既及时又必要。
立足西藏的办学历程
在西藏兴办高等教育,既面临着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问题,也面临着众多特殊性问题。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艰苦的自然条件下,西藏大学肩负起使命,开始了艰辛的办学历程。1951年,西藏刚刚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就在现西藏大学校本部办起藏文干部训练班。之后,又经历了西藏军区干部学校、西藏地方干部学校和西藏行政干部学校等发展阶段。1965年始,先后建起西藏师范学校和西藏师范学院,开创西藏师范教育的先河,掀开在西藏高原兴办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办学初期,条件简陋,但各族教师不畏艰难,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他们白天边上课边建设,晚上在土坯房里就着烛光辅导学生、认真备课,边教学边探索符合西藏实际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学校最初的发展基础,为西藏平叛、民主改革、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巩固祖国西南边疆作出贡献。
上世纪80年代,为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种类、数量需求的增加,同时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要办一所综合性的西藏大学”的指示精神,学校开始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向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转变。1985年7月,在西藏师范学院基础上,西藏大学正式成立。当时,面对经验不足、师资缺乏、基本教学条件薄弱等诸多困难,藏大人没有等待,没有退缩,而是团结一心,迎难而上,主动学习借鉴内地高校办学经验,积极争取教育支援,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努力拓展学科专业方向。上世纪末,初步建成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进入新世纪,学校按照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持续发展的办学思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区部共建、改扩建工程、“211工程”、博士学位申报等机遇,以勇创一流的精神,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2007年,新校区的建成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的取得,使学校的软硬件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2008年“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的进入,2013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获得,使学校的学科建设前进了一大步;2014年6月,学校成功入选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些成绩,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许多空白,标志着学校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和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升,走出一条在极具特殊性的民族地区兴办现代高等教育的路子,成为西藏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西藏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2011年6月,习近平同志莅校考察时指出:“西藏大学秉承党的教育方针,结合西藏的实际,这些年做得很好,无论是经济社会文化,还是民族特色研究,都具有特色,也为我们培养了大批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人才。”
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
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立足西藏,服务地方,紧紧围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以及西藏“两屏四地”重要战略定位,在特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建设了民族文化和高原科学技术两大特色学科群。学校以民族文化和高原科学技术两大特色学科群建设为抓手,不断突出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在民族文化学科方面,加强藏语言文学、藏族历史、藏文信息化、藏族艺术、藏族建筑等学科建设;在高原科学技术方面,加强高原医学、高原生物、高原地理、高原生态、高原环境、高原地质等学科建设。2011年7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族语言文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生态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013年7月,中国语言文学、民族学、生态学三个一级学科顺利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工作顺利开启。以两大特色学科群建设为龙头,学校一方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培、引、借三项措施,大力实施“珠峰学者”培养计划、“双聘教授”计划、“双百”计划,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58.6%,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达到38.3%,实现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零的突破,同时培育组建8个创新团队,2个创新团队被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为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带头人搭建了广阔平台。另一方面按照“瞄准大需求,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快出大成果”思路,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建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科学院和自治区共建重点实验室各1个,年均科研经费总额突破3000万元,藏文信息化学科方向获得多项国内外领先成果,“藏文软件研发与推广应用”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技术推广覆盖面达全区和周边所有藏区。
(二)明确了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学校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至上的教育观念,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培养靠得住的人才。西藏是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决不能成为十四世达赖集团的追随者。为此,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确定的反分裂斗争方针策略,构建起完整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确保培养的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自治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培养用得上的人才。学校考虑西藏小批量、多规格的人才需求特点,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努力提高人才契合度。充分利用对口支援机遇,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工作。大力提倡因材施教,在公共藏文、大学英语等公共课中实行分级教学。大力开展教师敬业、教材规范、教法科学、教管高效、教研跟进“五教创新”工作,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实施教育部、自治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不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交通科技大赛等赛事。目前,学生在各级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创新创业公司和机构达到70余家,以实际行动掀起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校园热潮。三是坚持立足西藏,培养留得下的人才。学校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调研与预测,引导学生主动转变就业观念,确保培养的学生热爱西藏、扎根基层,在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中贡献才智、建功立业。办学以来,学校已为西藏的基础教育、文化、卫生、林、水利、交通、能源、信息、旅游等行业,培养输送了4万多名干部和专业人才。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66%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占西藏现有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西藏各地,都有学校毕业生担任县、乡两级领导职务。
面向未来的办学使命
学校将紧紧围绕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明方向、夯基础,谋改革、求创新,循规律、重法治,抓落实、促发展,履职责、保稳定,面向未来实现新的发展。
(一)坚定方向抓党建,不断夯实办学治校基础。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总要求,加强班子的思想、政治、组织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运用新的理论和思维梳理工作、总结经验、谋划全局的能力。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两个责任”,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校园政治生态。
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严格党员发展程序,注重在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选优配齐支部书记和支委成员,实现党组织对学科、专业、团队和学生年级的全覆盖,党员对学生班级的全覆盖和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学习教育的全覆盖。制定一系列制度措施,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突出反分裂斗争教育这根主线,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毫不动摇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课堂阵地、科研阵地、网络阵地和校园文化活动阵地,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坚决做到“五个决不允许”,不断增强师生的“三个自信”和“四个认同”。
进一步深化“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将活动主体扩展到各学院全体教职工、职能部门副高以上职称和科级以上干部,活动对象扩展到每一个班级、每一间宿舍和每一位学生,做到师生互帮互助互学、交朋友、打成一片,不断促进各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深入开展不同民族学生“一帮一”、“一帮多”结队帮扶活动,努力形成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和谐氛围。
(二)改革发展抓内涵,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目标。深刻分析学校“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按照处理好与自治区改革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事业单位综合改革、学校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衔接五个方面的关系,科学编制《西藏大学“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
抓住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重大机遇,继续加强民族文化和高原科学技术两大特色学科群的建设,大力建设具有高原特色、西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优势学科群。统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在现有特色优势学科基础上,重点建设3至4个一流学科,使其尽快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认真做好国家级、自治区级、校级重点学科和硕、博士点培育工作。加大“2011协同创新计划”实施力度,培养和建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加强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高层次项目和成果申报力度,确保科研经费稳定增长。启动实施好“珠峰学者”系列人才计划,建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机制,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体制,确保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健全“四平台、一环节”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实施“五教创新”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形成并推广典型成果。积极探索并建立生源结构变化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与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力度。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探索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相互沟通的渠道。进一步实施“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法学专业创新人才实验班工作。认真抓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做好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工作。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完善《西藏大学加强实践教学实施意见》,优化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氛围,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和谐稳定抓责任,全面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严格政治纪律,强化全体师生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加大维稳纪律“十项要求”的宣传教育力度,确保师生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在反分裂斗争中始终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全面落实领导干部的维稳责任、安全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层层签订《安全稳定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肩上有责任。夯实安全稳定工作基础,不断完善学校“一统三线”维稳工作机制,在学生宿舍区已有的稳定、迅速、动态、立体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基础上,在公共场所、重点部位、教职工住宅区也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安全稳定工作无缝隙、无盲区、无空白点。加强值班带班、门卫管理、校园巡逻工作,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信息研判工作,主动深入师生了解思想动态,不断完善维稳舆情研判机制,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汇报、早处置。围绕师生的吃、住、行、教、学、娱等问题,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实验室安全、校舍安全等隐患排查。细化校园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提高现场控制和处置能力,确保实现“三不出”和“三个稳定”的目标。
(四)依法治校抓落实,积极推进大学章程实施。切实加强干部职工法治教育工作,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校园气氛;认真做好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确保法治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充分利用校园媒介及时解读依法治国时事政治,大力宣传依法治国理念。利用法学等相关专业,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法治思想的坚强阵地、依法治国的重要智库。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始终坚持党委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地位。推进《西藏大学章程》核准工作,加大章程的学习宣传力度。完善章程配套制度,以章程为准则,做好规章制度的梳理和立、改、废、用工作,完善学校制度体系,夯实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学的制度基础。增强章程执行能力,出台重大改革发展稳定的决策、制度规范,要依法、依章程实施合法性审查。强化章程的执行监督,重点在依规办事、依法治校上下功夫,提升学校管理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西藏大学正处在继往开来的新阶段,办好西藏大学是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全体藏大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西藏大学办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具有很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对于巩固基层政权,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生力军的作用”的谆谆嘱托,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和团结爱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创一流的“藏大精神”,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突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发展战略和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更大贡献!
齐玉:为干部成长开辟“快车道” | 2012-02-23 |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时候了 | 2012-02-23 |
西藏要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 2012-02-23 |
城市化进程中学习型城市建设再探索 | 2012-02-23 |
发展中医药 关键在基层 | 2012-02-23 |
坚持公道正派选人用人 | 2012-02-23 |
人才培养要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 | 2012-02-23 |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2012-02-23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努力办人民满意大学 | 2012-02-23 |
坚持群众路线 构建和谐校园 | 2012-0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