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平台推动河北科技创新
王岳森
//www.workercn.cn2015-09-09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河北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搭就了广阔的平台,为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创造了难得的契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锐意进取,以务实的作风主动作为,以扎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河北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

  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多目标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事关三地功能定位调整、空间结构布局、生态环境改善、发展方式转变等诸多重大问题。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需要找到正确的路径。推动这一动态系统的优化,基本路径和推动力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基本路径。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极具活力、开放程度高、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但多年来三地缺乏系统整合,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增长方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产业同质化、城镇体系结构失衡、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等,其中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最为突出。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无法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综合、系统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改进工艺技术、更新落后装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要素投入,以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技术创新构建智能化、网络化和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进而优化人口分布、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在提高交通运输功效的基础上,增强服务产业的能力,扩大区域生态空间,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体系中,最具深远影响力并对协同发展产生持久推动力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结构调整必须以技术创新作为基本支撑。相对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又依赖于技术进步。近现代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现实推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微观经济领域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当前,我省应借助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全面强化创新意识,认真学习新技术,广泛应用新技术,积极开发新技术,并以技术的力量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观念,使人与技术、经济发展及观念更新实现良性互动,进而推动河北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科技创新是内涵集约发展的基本动力。我省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偏重。产能过剩是伴生的显性问题,污染严重是结构偏重的必然结果。这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出路是打破原有的路径依赖,走内涵集约发展之路。内涵集约发展最主要的特征是依赖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则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当前,我省应把有限的科技资源尽可能投入到实用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上来,以新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促进工艺改进、产品换代、企业装备水平提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实现内涵和集约发展。同时,要优化投资方向,找准着力点,尽量避免虚耗资源。

  科技创新是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核心和先导。《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以市场机制为纽带而不是以行政区域组团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和技术联盟,前提是各相关方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内实施有效率的技术创新。同时,以经济上的互惠、技术上的互补、创新过程中的互促结成创新联合体并形成相关技术链,在系列技术的共同开发中延长技术链、产品链,条件成熟时还可结成技术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以集群的发展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京津冀各方应遵循这一技术路线和产业成长路径,加大协调配合的力度。按中央确立的功能定位,北京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天津作为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亦应扩大辐射范围;河北作为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应尽可能多地将京津相关单位开发的技术产业化,使京津冀三地在功能互补和产业联动互促中,实现协调发展。

  以务实管用的措施推动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

  以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和思路创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打破惯性思维,克服路径依赖,消除隐形壁垒。以创新驱动助力深层次矛盾的解决,以深化改革打破利益固化的格局,需要有适应时代要求且符合经济发展水平及特点的系列措施、办法和方略。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平台推动我省科技创新,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总体的机遇千载难逢,但具体的机会有时会稍纵即逝。事预则进,事疏则退。推动河北科技创新,要求我们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以世界眼光超前谋划,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主动作为。要全员发动,多触角搜索,多向度分析,多方面权衡。要全力寻找突破口,把准切入点,精心捕捉良机,认真筛选项目和领域,最大限度地争取更多可用资源为科技创新助力发展服务。在具体事项上既要关注眼前,更要着眼长远。努力做到重要事项有专人盯紧,有潜力的项目组织专门的团队跟踪,引才引智的对象以系统方案跟进协同,对规划中外迁的单位主动接洽。同时主动对接京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高技术企业,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合攻关,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

  二是分层推进,有序实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具体到地方、企业、院校,应注重以自身的改革增强活力,以持续创新强化辐射力,以内涵发展培植吸附力。对于与京津的协作,要注意分层递进,突出重点,有序实施。如石家庄铁道大学将京津的资源主体和协作主体分为三个层次系统推进。国务院政府部门是资源调控主体为第一层次;央企和京津地方政府是强势利益主体为第二层次;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同质优势协作主体为第三层次。对第一个层次主要是以中央的政策感召并强调落实中共同的责任,借助政治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解决协同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对第二个层次主要是以市场潜力吸引和未来利益预期促使其作出注重长效的投资选择,更加关注和开发河北市场。对第三个层次则以共同的科学信仰、务实的科技价值观和低成本高收益的技术转化效率,推动产学研综合体中的产业部分落地河北。

  三是借势发力,协同攻坚。京津冀在未来将随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而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实现交通生态等一体化。在这次经济和社会事业总体格局调整过程中,河北借势发力的空间、平台和作用领域将会大大扩展。在这个过程中我省应主动出击,积极作为。用好政策,用足政策;借势发力,借机发展。如非首都功能疏解对河北来说则是资源集聚;京津产业转移,对河北来说主要是承接;拆除行政壁垒,对河北来说更多的是资源流入。河北应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借力京津的各种社会资源加快自身发展。

  四是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对接互补。在与京津合作中,我省应努力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主动与协同方实现项目、技术对接和优势互补。在互促共进中捕捉机遇,抢抓时机,加快发展。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看,落后的一方赶超先进的一方,科学上的赶超相对难度大,耗时长。技术研发上则在很多情况下比科学上赶超耗时要短,而技术应用则更短。我省企业、院校等在与京津相关单位的对接中,最好先从技术应用开始。以应用促进产业发展积累经济条件,尔后在技术开发上加大投入实施赶超。等积累了一定的经济技术基础后,再在科研上发力,走出一条适合河北省情的产业、技术科学发展之路。

  以体制机制的创新助推河北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京津冀在地理和生态上是一个整体,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是一个大系统。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由于不同领域和产业差异很大,相互作用机理相对复杂,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在探索中摸清机制和规律,再以合适的体制引导予以强化,在强化中按照各自的定位和主导产业加快发展。

  利用互补机制推动河北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央给京津冀确定的不同功能定位,目的是实现互补,坚持错峰发展是对互补机制的现实运用。贯通产业链更多地也是为了发挥三地各自的比较优势,实质也是互补。互补往往能带来互利和互惠,使区域经济、产业系统和科技合作得到正强化,形成具有自组织特征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将会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逐步消除行政壁垒系统结构优化而增大,进一步激发河北经济的活力。

  用好互促机制推动河北科技和经济发展。科研主攻方向一致和经济产业结构雷同等同质化效应带来的竞争加剧,有明显不利的一面,但在一定时期内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互促互激。当前要做的就是把互促机制放大,给同质化竞争降温,引导科研各方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在最擅长的领域内做精做强。产业和企业各方在产品、质量、规格、品种等方面做到最好最精,努力从当前的同质化竞争逐渐向差异化发展战略方向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以各自的优势占据产业链中最适合于自身的环节,通过企业间、产业间、区域间的协同组织,发挥出整体的优势,以更加科学的分工提升协同创新的效率。

  发挥共生效应推动河北科技和经济发展。超循环理论认为,复杂系统内的差异矛盾共处,同时会导致优势兼容共生。技术创新的继起机制告诉我们,系列创新达到一定数量和规模,乘数效应、增值效应和优化效应就会显现。尤其是持续的技术创新集聚到一定程度,会形成技术关联型创新集群、产业关联型创新集群和竞争关联型创新集群。集群升级的过程往往就是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和产业定位,使得三地在协同发展中产业升级最有可能在河北出现。河北的企业和院校应在打破“技术僵局”、破除“技术瓶颈”、孵化北京的创新技术,承接天津先进制造研发成果、诱发产业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先导作用。(作者系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