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多元模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www.workercn.cn2013-11-08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多元模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以京、沪、穗为中心的三大都市群、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次级区域性城市群、以县城为中心的就地城镇化,三种模式同步推进、相互协调,将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色。

  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的模式必将是多元化的。以京、沪、穗为中心的三大都市群、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次级区域性城市群、以县城为中心的就地城镇化,三种模式同步推进、相互协调,将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色。

  城市群的发展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35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都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都市群和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都市群已初步形成。2012年,三大都市群的经济总量分别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其中,长三角包括沪、苏、浙地区生产总值达1.7万亿美元,环渤海包括京、津、冀、辽地区达1.3万亿美元,珠三角包括粤、港地区1.1万亿美元,三个地区合计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7.8%。到2020年,每个都市群的经济总量将达2万亿美元以上,超过目前纽约、东京都市群的经济规模。纽约都市群和东京都市群是目前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两个都市群,在美国和日本的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在全球经济中也有重要影响。我国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大都市群,成为全国的科技、金融、制造、贸易、交通、信息中心,形成产业、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发动机,对全球经济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加快三大都市群的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形成一体化发展体制。在区域内,要允许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目前,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是三大都市群发展的最大障碍。

  城市群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以功能分工为基础的城市群的发展,主要是基于两大推动因素:

  一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客观上需要增加就地就近采购配套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比重,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这就为周边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以产业集群为纽带的城市群的形成,反过来又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两者之间相互促进,造就在全球范围内无与伦比的竞争力,这是城市群发展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种规律表现得尤为明显。城市群的迅速发展,不仅表现在大中型城市群的发展上,而且表现在小型城市群的发展上。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被称为“块状经济”的小型城市群,即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营销,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在一个县或一个镇的范围内,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带动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如义乌小商品城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带动了周边小城镇的繁荣。又如浙江嵊县的领带、山东魏桥镇的棉纺、江苏新桥镇的毛纺、浙江龙岗镇的印刷、福建石狮镇的服装等等,都是在“块状经济”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

  二是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高速公路特别是城际高铁的出现,大大缩短了运输空间,使人员和物资的流通更加便捷,扩大了就业的空间,从而改变了人们城市化的观念。“TOD”就是这种新理念的集中代表。T(thanfice)指交通,O(offices)即引导,D(difelorperment)即发展。概括地说,就是交通引导城市、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加快高铁的建设,尽快在全国各个城市群之内和城市群之间形成高铁网络,充分发挥高铁在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为新型城镇化做出贡献。

  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发展次级区域性城市群

  在中西部的广大地区,省会城市多数已成为省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与邻近的地级市用城际高铁联系起来,可形成区域性的城市群。与全国三大都市群相比,这是第二个层次的城市群,是带动省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目前,这类城市群的雏形已现,规划思路明确,发展活力正旺,在带领中西部地区追赶沿海地区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包括洛阳、开封、许昌、漯河、新乡、安阳等城市在内,被京广、陇海高铁连接起来,已构成半小时生活圈,可实行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有力地带动着中原经济区的崛起。郑州国际航空港的建成,进一步强化了郑州作为全国物流枢纽的地位。

  武汉城市圈包括宜昌、黄石、鄂州、孝感、黄冈、襄阳在内,以京广高铁和长江水运为纽带,正加快经济追赶步伐。这一地区,以武钢、二汽、武汉光谷为代表,工业基础雄厚,是中部的制造业中心。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将为中部崛起提供重要支撑。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的经济中心,目前已形成工程装备、机车车辆、动漫文化等支柱产业。湖南人才济济、资源丰富、区位优越,长株潭作为核心区加快发展,必将带动湖南经济的腾飞。

  以成都为中心包括德阳、绵阳、乐山、宜宾、南充、自贡等城市在内的城市群,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科技资源雄厚、制造能力强大、农业生产发达。近十几年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引下,积极承接沿海和国外产业转移,电子、汽车、飞机、制药、发电设备等工业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成都市积极进行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探索,在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等方面大胆创新,有可能在西部地区率先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同步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上述四个区域性城市群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为省域范围内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创造了经验,展现了中西部发展的巨大潜力以及释放发展潜力的正确途径。中西部的传统农业大省人口密集、交通发达、文化深厚,一个省的面积和人口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大国。如果说前35年沿海地区已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那么,未来20年,中西部的农业大省通过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能够赶上沿海的发展水平,就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城市群的发展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趋势。无论是第一层次的三大都市群还是第二层次的区域城市群,都代表着这种发展趋势。城市群之所以成为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原因在于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可以形成功能互补关系,有利于实现城市功能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提高城市运行的整体效率。在城市群中出现以港口运输、加工制造、商务市场、科研开发、教育培训、休闲旅游、生活居住等功能为主的特色城市,就是城市功能专业化分工趋势的具体体现。

  以县城为中心实现就地城镇化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第三个层次,就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县城为中心,包括县城关镇、若干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在内,形成就地城镇化的模式。在县城、小城镇和新型社区居住的人口,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能够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过上现代化生活。其前提条件是县域经济比较发达,有足够多的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机会,在全县范围内建成发达的交通网络,形成半小时生活圈。在苏南、浙江的一些县级市,如昆山、江阴等市,由于乡镇企业发达,农民的绝大部分已就地转移到工商业从业,而且吸纳了大量外省劳动力就业。当地人口仍居住在原来住处,有的依山傍水,有的林竹环绕,别墅式建筑错落有致,形成优美、洁净、方便、舒适的人居环境。这里的人口不再向往大城市,甚至考上大学,也不愿迁转户口。这里的城镇化应当是比人口集聚的大中城市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凡是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实行这种就地城市化的模式。

  在河南新乡的长垣、辉县和舞阳,经济比较发达,最近几年开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完善公共服务。住在新型社区的居民,多数从事第二、三产业,少数从事农业,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工业园区与农业园区同步建设,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应当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市社区建设规划,统一提供公共服务,以加大三化同步发展的推动力,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在县域范围内实行就地城镇化,在发达国家也有先例。例如德国是一个城市化非常成熟的国家,其城市人口的67%居住在小城镇。由于德国的交通发达,小城镇建设得很漂亮、很优雅,一个小城镇只有一家工厂或银行,住在小城镇上班很方便,生活质量比住在大城市高,人们当然愿意选择住在小城镇。

  我国县的平均人口数量在80万左右,如果县城能吸纳20万—40万人,两个小城镇吸纳20万人左右,新型农村社区再吸纳20万人,全县就基本上整体实现了城市化。在工商业、旅游业发达的县,应当走这种就地城镇化的道路。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