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于近日成功举办,再度让“创客”成为社会焦点。与此同时,科技部也发布了《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可以预期,会有更多渴望创业的民众因此受益。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些类似“众创空间”这样的创业平台。其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空间”,而是创业平台的导师——创业导师以独具的慧眼遴选有前景的“创客”引入平台,并利用自身独有的影响力和人脉优势,为“创客”提供更多接受风险投资的机会。一旦获得投资,创业平台则通过获得创业者公司股权的形式,获得高额回报。这是一种非常商业化但并非万能的操作模式。
对大多数“众创空间”来说,有形的“空间”容易解决,导师人脉所带来的软环境却是无法简单复制的。而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众创空间”的实际效能将大打折扣。
因此,当前科技工作的管理者除了要引导实体“空间”的建设,还应投入更多精力于软环境的营造中,尽快打造一个有助于“天使基金”加入“创客”洪流的风险投资体系,并在科技创新的规划中对此给予充分的政策引导和激励。
我们应该认识到,“双创”的深层内涵,是通过激发全社会参与创新的热情,为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发展打造新引擎。要实现这一目标,“众创空间”则应遵循当前科技发展、产业嬗变的内在规律,避免单纯强调成果“速成”,而是要做好攻坚克难的“持久战”准备。
在这方面,被誉为“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的美国学者凯文·凯利的话值得一听。他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在产业领域,最主要的创新和颠覆,往往不是由本领域内的“追赶企业”完成的,而是来自跨界公司。然而,这些跨界而来的颠覆性公司在最初,通常是质量差、风险高、边际效益低、市场小,而且是前途未卜的公司。“通常创新所处的环境都是那些不适于做生意的环境,它给创新者带来了一种最初的困境……并不是创业公司愿意到这样一种艰难的环境下生存,而是它们没有选择。”
凯文·凯利所道出的,正是当前“创客”所面临的现实窘境——在未来最具有革命意义的颠覆性创新,在当下或许难以“快速实现产品和市场的对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今日国际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独到的眼界、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
要做到这一点,在当前的中国科技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理念的更新,是在严格科研创新经费高效利用、确保成果进展评估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容忍失败,容忍创新过程在短期内无法见到商业效益。
对“创客”“众创空间”如此,对整个国家创新生态的营造,更应如此。
培育创客文化是高校创新教育突破口 | 2015-03-19 |
关心“创客”就是关注经济转型 | 2015-03-19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汇聚发展新动能 | 2015-03-19 |
创客文化的教育价值 | 2015-03-19 |
创客,开启新的创造空间 | 2015-03-19 |
用创新成果累积起创新型城市 | 2015-03-19 |
打造高校创客摇篮 释放大学生创造活力 | 2015-03-19 |
创客空间的宁波实践与路径 | 2015-03-19 |
《新常态•光明论》闯入智能硬... | 2015-03-19 |
培育文化创客成长土壤 | 2015-0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