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纪之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推出“985工程”“211工程”,以加快推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这两个工程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清华、北大等部分重点大学和学科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但是,正如国务院下发的总体建设方案中提到的,以前的重点建设方案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一直以来,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思路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就是把优质资源集中在少数名校。列入这两个工程的高校,都获得了大量的财政投入,也做出了建成一流大学的承诺。比如,北京大学计划在2018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则计划在2020年建成。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今很多名校片面地将论文发表数量当作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指标,偏离了大学培养人才的基本定位,而且让学术环境变得有些功利而浮躁。
客观来说,一些研究者所发表的论文并不具备原创价值,只在评职称、申请课题、项目验收时有一定作用。在论文数量的指挥棒下,很多教师疲于应付科研任务,荒废了教学,令学生和公众对大学办学方式很不满。
这次新出台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就是针对办学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重新理顺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关系。
总体而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缺资源的问题已经不是特别突出,当前最缺的其实是基本的办学制度。只有建立合理、科学的办学制度,才能让资源发挥作用。在笔者看来,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制度,应着力解决两方面问题。
一是政府部门要转变计划思路,从过去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部分高校重点支持,转向建立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大学在竞争中形成特色、办出一流。已经有很多研究者指出,虽然985、211工程在改善大学的办学条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给中国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于高等教育而言,大学被分为三六九等,破坏了平等竞争;于基础教育而言,公众的名校情结严重,高考焦虑没有随招生录取率提高缓减,反而有所加剧。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建设方案提出,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举措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举措适当减少支持力度。新方案的用意就在于,打破以前的拨款“终身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入竞争机制。希望这些要求能够切实落实,以此激发高校的动力和活力。
二是学校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近年来,众多高校包括一些名校,频频曝出教育丑闻和学术丑闻,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学校办学由行政主导,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不分,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没有管理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的权力,大学的办学被行政和利益因素纠缠和干扰,所以才会有国内顶尖名校为抢高分考生而斯文扫地的各种丑闻。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关键在于启动教育改革,建立让行政必须放权改革的机制。这一机制应该有两个要点,一是把教育改革纳入立法程序,由人大立法推进而不能由行政说了算,让改革做到“于法有据”;二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应建立师生参与管理、决策、监督、评价的机制,落实师生在办学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决策权。
正如方案中提到的,要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完善岗位设置、分类管理、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合理流动等制度,加大对领军人才倾斜支持力度,这不能只有学校行政决策,而必须广泛听取教师意见。这些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性工作,打好这样的基础,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就将“水到渠成”。
清华:不得不说的十件大事 | 2011-04-15 |
论文选编(二) | 2011-04-15 |
外国同行如何看中国高教 | 2011-04-15 |
杜小明:大学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深层推动力 | 2011-04-15 |
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 2011-04-15 |
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 2011-04-15 |
语言哲学与文化土壤 | 2011-04-15 |
勇当锻造我军强大战斗力的先锋 | 2011-04-15 |
中央新闻网站总编辑畅谈“四个全面”战略布... | 2011-04-15 |
揭开创新教育的秘方 | 2011-0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