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大学要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
杨贤金
//www.workercn.cn2015-11-16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力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也明确提出,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理应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前列。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创新资源的集中地及重要源头,应该激励青年学生开启创业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产业界对于知识创新、技术转移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大学自身也在积极谋求变革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拥有创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推动知识和技术转化运作的大学逐渐崛起,形成“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创业型大学为所在地区乃至所在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既延续了专注教学和研究的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又对接经济与社会发展,使大学的功能得以深化和拓展。创建创业型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在创业型大学崛起的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拥有“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的基础和核心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大学作为创新文化的引领者,所形成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人文氛围,有助于尝试、创新。同时,大学也吸引和集聚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能产生原创性成果的科学家,通过人才流动带动知识、技术要素等的迁移和创新,辐射区域经济发展。

  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一般为20%—30%,而我国还不到1%.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怎样激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这应当成为国内大学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顺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向,立足国内实际,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二、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表明,大学毕业生能否做到真正创业,是他们自身禀赋和自主选择的结果,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仍然不可或缺。

  教育理念是根本。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富于创新精神、具有创业能力的一代青年,关系到中国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发展机遇,变革发展方式,跟上时代潮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新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意识、精神的培育和引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应当成为大学的责任和义务。

  课程体系是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各大学大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成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要从优化知识结构和重视能力培养出发,重视跨学科课程的设计,注重引入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最基本方法。

  师资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不可能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大都是专兼职相结合、实践型和理论型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是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的,但在实践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型轻实践型、重专职轻兼职的倾向。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等学校新聘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允许高校“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为此,高校要大胆聘请具有丰富产业实践经验、具备教学能力的校外企业家、银行家、风险投资家等到校兼职授课,使之成为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实践是平台。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实践是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与各类创业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创业基础知识才能得到检验。高校要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结合实践训练,引导优秀本科生在开始学位课程后尽早参与到教师的研究工作中。创业竞赛是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堂,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竞赛。创业见习是大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经验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训练试验区”,并将各级各类实验室、工程中心向本科生开放。

  三、构建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建议》提出,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大学、科技园区、地方政府、投资机构等多种社会资源,构建包括创业苗圃、创业基金、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等在内的支撑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事实上,高校主要的技术转移机制是“专利—授权”模式,研究人员(教师、学生)本身就是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为鼓励专利发明人特别是大学生、研究生利用技术成果进行创业实践,可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使之成为助推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减少青年学生创业环节,降低创业成本。

  加快布局高校众创空间。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利用自身优势,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大学及大学科技园要利用好已有条件,优化和完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平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营造合作共赢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大学培育创新成果,需要市场机制推动发展,也需要政府因势利导给予支持。因此,大学与地方政府应加强沟通合作,形成“创意链—技术链—产业链—市场链”的完整知识型产业生态链,构建“政府—大学—产业”协同推动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新模式,共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推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创业文化的沙漠,开不出创业之花。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要加强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利用校园广播台、网站、报刊等宣传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弘扬创业精神。还可以组建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让有创业意向或者已经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作者: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