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号召领导干部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点,引自古代典籍《礼记·中庸》,讲了读书治学相互关联的五个层次:首要的是“博学”,放开眼界,勤学博览,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审问”,勇于质疑,解惑求真;问,就要“慎思”,辩证思考,深入探求,如此方能“明辨”,或者说为了“明辨”,识别是非,避免迷误,必须审问与慎思;最后落实到“笃行”上,坚持不懈,笃志践行。学问,见功夫;思辨,见能力;笃行,见功效。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这五点,体现了读书治学的全面要求:既强调学问,更看重识见;既强调认知,更看重践行;既是说读书学习,也是讲修身做人;而且,由内而外,由知到行,互联互通,学与问,问与思,思与辨,学问思辨与励志笃行,相辅相成,如果所学不博、所问不真、所思不深、所辨不明,笃行就无从谈起。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大历史。当前,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热点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传统社会,在管理上面对的是现实空间;现在进入信息社会,我们还要面对虚拟的网络空间,以及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叠合。由于信息社会结构复杂、瞬息万变、价值多元、利益分化、行为隐匿,更加大了管控的难度与风险。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赢得信息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增强知识能力,就连适应都成问题,更何谈引领!
其实,信息化时代也是分阶段的。“工业4.0”概念的提出,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规模空前的科技大赛。有人概括:“工业1.0”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蒸汽机的发明),“工业2.0”实现了电气化生产(电力的广泛应用),“工业3.0”实现了自动化生产(信息技术革命),而“工业4.0”则将实现定制化生产,并且定制周期简短,生产方便快捷。为了迎接这场挑战,我国也在加紧推动“中国制造202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
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坐等机会。“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机会青睐先行者。当一件事被所有人都认为是机会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机会了。最近中央发布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提出以管资本为主,这是一门大学问。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的经营思想还停留在从前的“小商小贩”阶段,停留在以钱多钱少来论英雄的年代。你要跟他谈创新和科技,他从“现得利”的实用主义出发,会说你是傻帽儿。很多人目光短浅,趋利媚俗,哪里火就往哪里奔,什么热门就干什么。有些领导干部嘴上挂着“互联网思维”,实际上不过是用免费拉人气、用刷单挤上位,用低价抢市场、用爆款搏利润,丝毫看不到“中国制造2025”的影子。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级领导干部亟待开阔视野,充实头脑,奋起直追,提升理论自觉和思维层次,尽快地从经验型、自发型进入理论形态、系统形态、超前形态;特别是要不断提高思想素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减少盲目性,增强预见性。经验证明,一个对思想不感兴趣的领导干部,也可能有魄力、很能干,但绝对谈不上有深度、有远见;而缺乏思想力,心灵底子薄弱的人,既经不起失败,也承受不了成功,挫折和掌声都会使他倒下去。要做到既有知又有识,就需要在博学多闻的基础上,通过慎思、明辨,用心去体究、证悟,进而把握规律,增长智慧。我们应该以深厚的人文修养来抵御浮躁与茫然的社会心态,做到有志气、有底气、有正气,使认知能力、思想水准、精神境界大大提升一步。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讲,人的基本需要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获得尊重需求、实现自我需求。读书、思考、明辨,既是享受,又是创造。从自我实现角度说,学问思辨的最大理由,是要摆脱平庸,有所作为。有学者指出,平庸者物质方面什么也不缺少,只是精神匮乏,感受不到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光凭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必须博学勤读。早一天博学勤读,就早拥有一分人生的精彩,早一天摆脱平庸的困扰。宋代诗人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在他看来,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的知识、智慧来“浇灌”干涸的心泉。古今书籍能把高贵的生命、智慧的灵悟和美德的修养呈现给读者。大诗人李白为了求知于荆州刺史韩朝宗,投书自荐,器宇轩昂地说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他所凭恃的就是博学勤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久为人们传诵的东坡居士的名句。
当前正处于阅读方式发生巨变的时代。过去的“一册在手”,在大多数人那里,已经被手机阅读、屏幕阅读、互联网阅读所代替。人们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连接外部世界获得最新信息,因而读书之风日渐式微。网络信息存在着强大的诱惑力和明显的局限性,虽可以满足一些人的新鲜感、好奇心与表现欲,但代价也是沉重的。伴随着信息的横流,人们大量宝贵时间被吞噬掉,直至造成信息疲劳、信息焦虑、信息过剩,成为“信息的囚徒”。过多地依赖搜索引擎等现代互联网工具,无疑会助长大脑思维的惰性。实践表明,单纯满足于获取信息,只靠手机、电脑、电视上的浅阅读、泛阅读、零碎阅读,是难以达到学问思辨要求的。现代人群已被经济势力抛掷到商业化运作之中,面对着物欲、金钱、权力对于人的主体性的消解,日益呈现出向个性迷失的符号化、实用化下滑的危险。我们被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缺乏思想深度已经成为通病。
说到学问思辨,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最重要的,它既能为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又能统领与整合各种知识、学问。喧嚣浮躁的世界需要深刻的思想;高品位的、健全的人生,不能没有哲思的陪伴、智慧的导引。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掌握了哲学,就掌握了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大聪明,达到超越一般人的素质、教养和境界。这样,对生活的“觉解”,对己对人的心态就大不一样了。哲学不同于一般知识、学问,它永远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一个人需要哲学的程度,取决于他对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当一个人的灵魂对于人生产生根本性的疑问时,他就会走向哲学。那些不关心精神生活、灵魂中没有问题的人,当然不需要哲学。学习、研究哲学不能满足于背结论,要善于把握视角、提出问题。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视角、眼光同立足点是联系着的,所处位置不同,观点和取向就将随之而变化。哲学第一位的是问题,问题是哲学的发展动力,问题开启了思维探索之门,问题本身常常能体现哲学智慧。因此,我们要具有“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但是,哲学并不提供具体答案,它只是推动人们去思考、反思与体悟。哲学的基本问题常解常新,永不过时,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解深度与阐释方式在发生变化。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要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学习历史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就面临着一个在对于史实慎思明辨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问题。在这方面,革命导师列宁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在分析极为复杂的历史人物普列汉诺夫时,坚持唯物辩证法,把人物放在发展着的历史环境、历史进程中,对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进行历史的、全面的、具体的剖析:一是分作前后两个阶段加以评价;二是在肯定其前期功绩时,并未忽略缺点错误,在批判其后期严重错误时,也没有抹煞某些方面的历史贡献;三是对其政治立场与哲学思想加以区分,从而避免了简单化、一刀切。
哲、史之外,还有文学。为了提高审问、慎思、明辨能力,有计划地读点鲁迅作品也是必要的。鲁迅先生思想深刻,具有远见卓识,非常有益于我们提高思想力。诚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鲁迅眼光’,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智慧和精神的一大收获,一种超越了封闭的儒家精神体系,从而对建构现代中国文化体系具有实质意义的收获。”“鲁迅学而深思,思而深察,表现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流的思想洞察力、历史洞察力和社会洞察力,从而使他丰厚的学养和深切的阅历形成了一种具有巨大的穿透力的历史通识。”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读下去,总会做到开卷受益。(作者:著名散文作家)
“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 | 2011-03-31 |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 | 2011-03-31 |
明儒刘宗周的为学之道 | 2011-03-31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2011-03-31 |
汉语不如德语富于思辨性吗——钱锺书对黑格... | 2011-03-31 |
汉语不如德语富于思辨性吗——钱锺书对黑格... | 2011-03-31 |
汉语不如德语富于思辨性吗——钱锺书对黑格... | 2011-03-31 |
汉语不如德语富于思辨性吗——钱锺书对黑格... | 2011-03-31 |
汉语不如德语富于思辨性吗——钱锺书对黑格... | 2011-03-31 |
汉语不如德语富于思辨性吗——钱锺书对黑格... | 2011-0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