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里,谈到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时说:
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一)学问思辨 身体力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出自《中庸》中的名言,常被人们当做励志格言,比如中山大学的校训,就是: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之所以这样备受重视,是因为这句话明确指出了从“学”到“习”这个过程里的几个重要步骤:
博学,通达地学习、广泛的学习,这是吸收知识的过程;
审问,审慎地探问、深入地追问,这是答疑解惑的过程;
慎思,谨慎地思考、周密地思索,这是遴选消化的过程;
明辨,明晰地分辨、明确地判别,这是择定结果的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王立志(书)
以上四个步骤,合起来叫做“学问思辨”,这是一个人把所学所想,在自己内部世界的运作,或者说在思维层面的处理。而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把所思所得,做出在外部世界的表达、在行为层面的落地:
笃行,笃定地履行、坚定地执行,这是践行学志的过程。
最后一个步骤,就叫做“身体力行”。
“学问思辨、身体力行”,这两个阶段加到一起,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学以致用,就是《论语》里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二)博学笃志 志笃力行
对于“博学而笃志”,程子分析说:“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学问不通达、见识不广博,就缺乏明确志向的树立;志向不确立、价值观不明朗,就缺乏真正有力度的实行。
有时候人们在价值冲击中会东倒西歪人云亦云、在社会染缸中会左摇右晃随波逐流,就是因为所学不真、所问不清、所思不深、所辩不明,所以才所行不笃、所为不定,一受波动就迷乱、一受蛊惑就昏聩。而“学问思辨”透彻明晰的人,“身体力行”才会笃定有力,才会坚定成熟,才会持之以恒。
“学问思辨”,是长期的功夫。纵使是古代的帝王,坐拥四海、号令天下,也深知学海无涯,因而十分看重经筵日讲制度,也就是请学士为皇帝讲学授课,或研读经史,或论辩政事。在明代,“日讲”是每日一小讲,“经筵”每旬(十天)一大讲。而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帝纵在征讨三番、战事不断的忧患期间,依然坚持着每日进讲的课程学习。正如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好学才能明智。
“身体力行”,这就是孔子接下来又说的“力行近乎仁”,能把正确的理论、智慧的学问切实落到实处、用于实践,并且无论社会洪流如何起伏、人心思变如何动荡, 都坚定不移地把正道去推行、去践行、去受惠于人,这才是有仁有义的做法,这才是博学笃行的完整。
有些人只顾闭门读书或者学而不通,只把学问用在了第一个阶段而没能躬行实践、没能笃定坚守、没能行之以忠,那么就是“纸上谈兵终觉浅”了。而“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笃行之”的意义。
(三)学优则仕 仕优则学
值得注意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不只是单向前进的顺序,还应该是一种反向促进、循环递进的过程:
“学问思辨”之后,要“身体力行”地去呈现、去验证、去推进、去实践;
而“身体力行”之后,还要“学问思辨”地去再反思、再学习、再提高、再进步。
这便是子夏说过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我们平时常说“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就去投身仕途、报效祖国;其实亦要“仕而优则学”,身在仕途、服务家国,更需要不断学习完善、不断见贤思齐。
一方面,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学无止境。
这种良性循环,就是现在我们提倡打造“学习型人生”和倡导“终身学习”的意义。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问能适用世事洞明、文章能锦绣人情世态,这就是一种经世致用,就是一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写照。
我们平时的学习,如果能化入行动、提升智慧,如果能融入生活、光华人生,如果能投入社会、贡献时代,则可以修身,可以知人,可以“治天下国家矣”。
学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与价值取向 | 2009-01-13 |
学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与价值取向 | 2009-01-13 |
学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与价值取向 | 2009-01-13 |
学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与价值取向 | 2009-01-13 |
学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与价值取向 | 2009-01-13 |
阅读让梦想成真 | 2009-01-13 |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北大讲话中的故实 | 2009-01-13 |
方法落实想法 | 2009-01-13 |
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 | 2009-01-13 |
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刻不停增强本领 | 2009-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