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编者按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发布,推动国内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国学课程,推行立德修身的国学教育。然而,手机的智能化使得移动互联网“入侵”大学课堂,学生做笔记的沙沙声渐行渐远,经常出现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局面。如何提高国学课堂上的“抬头率”,让国学经典在课堂上扎根,从而让传统文化精髓在真正意义上走进当代青年的生活?本文作者介绍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实践训练等教学环节多维联动的实践,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国学“慕课”,吸引大学生抬头思考
提起国学课程,常常给人以古奥难懂的印象。如何通过教学方式和理念的革新,让国学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是大学国学课必须解决的问题。最近,包括黑龙江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善用慕课,吸引大学生在国学课上抬头思考,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黑龙江大学2015年自制两门国学通识慕课“《论语》人生课堂”等,可同时容纳校内外万人在线观看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讲座、听播客完成知识性、概念性的内容学习,还能在网络社区中与其他同学讨论。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大学生们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启发。
不过,与其他大学的慕课注重网络学习相比,黑龙江大学的国学慕课加大了线下教学的课时,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结合在一起。上课前,学生在网上观看慕课的相应章节,思考网上教师预先布置的思考题。学生可以重看、回放慕课,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讲课内容。慕课章节中学生特别喜欢的段落,还可以用手机随手拍照,之后带着问题来到课堂,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见面课上,教师不再需要用大量时间讲授基础知识,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完成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样灵活并与互联网结合紧密的前沿教学形式,本身就非常吸引学生,从形式上给了学生上课抬头的硬条件。
但真正让学生上课抬头,更多还在于课堂要生动,为此,教师就要花更多的精力。黑龙江大学的做法是首先在国学课程的设置上,按照中国古代的学术分类,有层次、有步骤地为大学生做好培养方案;其次采用分科讲授,大一学生开设古文字学相关课程,大二主要讲经典,大三开设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相关课程。2014年,黑龙江大学成立国学院后,又在全校通识选修课中增加了“国学教育与立德修身”选修课模块,为全校学生增设了33门国学通识课程。国学博大精深,系统的国学知识讲授由一人完成困难很大,难免顾此失彼,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黑龙江大学的国学课程专门成立了课程组,《古代诗词经典赏析》《古代小说经典导读》等课程都分几个专题,每个专题由2至3名有相关学术研究背景的教师组成一个教研小组,共同备课。每个教师只讲授自己最擅长并精研的一部分。教师的专与精,成为在以讨论为主的线下课堂上保证学生“抬头率”的软实力。
诵读讨论,促进国学课程参与度
古代国学教育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以读经为主要内容,诵读为主要方法的国学教育。黑龙江大学的教学经验是,今天的大学国学课程,老师也要秉持传统国学教育的规律,从诵读开始,让学生在诵读中记忆,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比如在“《诗经》导读”课堂上,老师就按照古代读书人吟诵的调子,教学生一起吟诵《诗经》中的经典名篇。读的形式很丰富:老师通过听录音读、领读、接读、个别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各种诵读方法,在书声琅琅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情趣盎然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