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除了诵读,课堂要想吸引学生的参与,还必须有讨论。《古代诗词经典赏析》课程中,老师每次选取一位同学在课前担任“主讲教师”,用8分钟的时间为同学鉴赏一首古诗,之后同学展开讨论与提问,而在此期间,老师相机穿插,或补充、或提示、或赞许,或点拨,使学生对国学的认知水平向更深层次拓展。文学院更在拔尖人才试验班中,开展了学术讨论型“读书会”,由学有专长的博导、教授为学生制定书目,提出引导性讨论话题,学生和老师共读一本书,并举办师生面对面讨论的读书会。国家级名师、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刘敬圻教授就与本科生“相约《红楼梦》”读书会,一起品读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的如梦人生。他从自身几十年来的阅读感受入手,强调大学生已经进入了研究者行列,在熟读、精读、细读《红楼梦》的同时,要具备正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尽量避免阅读情绪化,主动担负起研究者的责任。
通过诵读和研讨深入参与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2011级、2012级试验班学生反映,他们在校内外保研面试中,对很多前沿性学术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保研率。
拓展实践,赋予课堂鲜活生命力
“生活教育”理论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黑龙江大学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国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泛的参与中加深对国学的认识。
2014年春季学期,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李先耕教授带着本科生一起在校园内采风,找出黑龙江大学校内那些在古诗词中被吟咏的植物,拍摄出精美照片,制作成《古典诗词名花开放在黑大》系列明信片,明信片的电子版在黑龙江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引领全校同学从校园的一草一木中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在此基础上,又将明信片丰富为一本名为《满庭芳》的图册,按校园的分区,介绍黑大校内生长的古诗词中出现的植物,更加深了学生对校园的爱。在一幅幅印着校园标志性景物、美丽花草和古典诗词的明信片上,国学不再只是教师的说教和古人的晦涩文字,而是充满了青春色彩、现代气息和生活情致。
2014年端午节前夕,学校举办了“爱上古诗词——端午汉服吟诵晚会”,通过古乐唱诗、师生诵诗等环节,让原汁原味的中华优秀文化展现在黑大舞台。尤其是其中的古乐唱诗环节,是“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师从古文献中撷取的宋代著名词人柳永词《玉蝴蝶》的乐谱,请研究古代音乐的老师翻译成现代五线谱,并由作曲家重新编曲,师生先在课堂上一起唱诵,经过精心打磨,师生一起着汉服在舞台上表演。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道》栏目、《黑龙江日报》等十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学校还每年定期举办“汉字书写大赛”,唤起键盘时代的人们重新提笔书写汉字,关注传统文化。
总之,国学学习是事关大学生立德修身的大事,只有多方面行动起来,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把“教师言传口授”与“学生能动思考”结合起来,校方、教师、学生都付出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正大学之学风。目前,“《论语》人生课堂”慕课已入选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作为国学通识选修课向全国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开放,作为网络资源,其同样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了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与社会人士共享。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学副院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