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建设“两个一流”不能“千校一面”
裴钢
//www.workercn.cn2016-01-20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教育界引发热议。建设“两个一流”,应尊重教育发展的多样性,发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避免“千校一面”,打造“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繁荣景观。

  多元多样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以生物界为例,正是有了生物多样性,自然界各物种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才形成了相互依存、充满活力的生态圈、食物链。我们说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文化同样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即便一个国家和民族内部,文化构成往往也不是单一的。正是多彩多元的文化融会贯通,才构成了整个人类文明,促进了人类社会健康发展。要办好教育,也必须遵循其基本规律,注重多元多样。实践表明,社会对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多样化的;社会与个人的交集无疑是更加多元多样的。从这个角度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科学的。这一思想的核心就是主张个性化教育,针对不同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过去我们习惯于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所有学生,这实质上忽视了学生发展独立个性的需求。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愿望也有权利接受对自身来说最有益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当前,社会上涌现的各种指标性的大学排名,或者其他形式的评比评估,也暴露出同样的弊端。试图用一种标尺去衡量所有大学的发展水平、改造所有的大学,正像削足适履一样,必然会适得其反。长期以来,一些专业院校、职业院校及地方院校没有对教育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给予足够重视,再加上受到教育事业行政级别化的影响,纷纷盲目转型升级进而趋同发展,导致高校培养的大量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教训是深刻的。

  事实上,即使在同一所高校里,每个学科和专业也各有其特点。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也要依照不同的范式来进行。每个学校的校情不同、学科特色不一,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这是形成教育多元多样特征的基础。如果说开启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征程是跳“集体舞”和做“规定动作”的话,那么,跳什么样的舞则是每所大学的“自选动作”。教育让每个人具备基本素质,但又不局限于这些基本素质。所以,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的学生是技术型人才,有的是开拓型人才,有的则是领袖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变革,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和诉求;但在变革过程中应尊重各高校自身特有的历史传统、校园文化、学科特色,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变革,不能总是按照一个评价标准、一个路数办教育。

  当然,虽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崇尚个性化发展,但就其评价标准而言,也应有一个共同的关键指标,就是看是否培养造就了一流人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一流人才,指的是能担当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培养能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为中国和世界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提供专业方案的一流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目标指向。(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