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人们缅怀、敬重“布鞋院士”李小文,除了欣赏其率真、自然的个性之外,更重要的恐怕是景仰其所展现的超脱于世俗功利、自在自觉的求真求知境界
1月10日是“布鞋院士”李小文辞世一周年祭日,许多网友自发在科学网上刊文追忆、缅怀。去年的追悼会上,师友、学生之外,不少素不相识的敬慕者也前往送行,悼念人群蜿蜒300多米。
多数人知道李小文,源于他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布鞋院士”因此得名,并意外“走红”。布鞋之外,人们体会到李小文的“牛气”、痴气、侠气:他是我国遥感领域的学术泰斗,提出过开拓性的理论;他不修边幅,曾因“衣冠不整”被保安拦在校门之外;他不拘小节,用打赌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
李小文特立独行、谦和低调的作风,被网友比作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扫地僧”。直率的性格和严谨的治学要求,在他身上能和谐统一,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科学纯粹、自觉的追求。接受媒体采访,李小文谈及自己金钱观时曾说:钱的作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我只要有口二锅头喝,自我感觉就能特别良好。这并非嗜酒者讲出的醉话,而是有清醒价值支撑的认识。李小文随性却不懒散,追求简单又极其认真,他的人生建立在对科学、对知识的自觉探求上。
李小文超然物外的气质,让人联想到科学史上那些执着于科学而忘我、我行我素甚至显得怪异的科学家。究其根本,他们都有纯粹的精神追求,感兴趣的是知识本身。这些人通常有鲜明的个性,沉迷于探求真相、追求真理,而较少功利目的。这种传统,是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由此看来,李小文表面放达的性情,实则和自觉的科学追求一脉相通,“布鞋院士”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不“分裂”。
李小文这位“扫地僧”“布鞋院士”,向世人展示了科学家的另类形象,让世人发现了别样的人生追求和价值。他以独特的逍遥侠气,完成了自己的科学使命,树立了可贵的精神标杆。当然,李小文不可复制,人们也没必要在言行上效仿。毕竟,穿不穿布鞋,并非是衡量一位科学家水平的标准;嗜酒嗜茶还是嗜咖啡,和学术高低没有直接关系;追求生活品质,也不是科学的敌人。对科研人员尤其是有志于毕生献身学术的人们而言,李小文宣示了保持人格独立、学术自觉、精神自由的意义和可能性。“布鞋院士”正是凭借其超脱于世俗功利、自在自觉的求知境界,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这种精神,可能正是这个时代稀缺的品质。
人们对李小文“扫地僧”气质的缅怀、推崇,其实也是对时下知识界“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厌弃,对回归本真的期待。如今,包括极少数院士在内的部分科研人员,不是把心思用在科研上,而是热衷于装大牌、编故事、争项目、求奖励、当院士、做院长,甚至不惜学术造假、包装成果、经营关系,把金钱和权力当作追求的最高目标,败坏了学术空气、损害了科学家形象。难怪谈及李小文时,仰慕者容易将其形象传奇化、理想化——人们实在是太渴望“扫地僧”和“布鞋院士”了!
李小文的特立独行,被有些网友比作陶渊明等魏晋名士。这说明,李小文让人们联想到我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本真、超凡脱俗的一面。李小文身上所展示出来的崇真尚实,虽然和现代语境下的科学精神有所区别,但其中也有相通之处。若能挖掘这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价值,让求真求知求实而不是追名逐利、虚与委蛇,内化为当下科研人员的自觉追求,对我国的科学昌明、学术繁荣将大有裨益。
不忘一代大师的深情与厚望 | 2009-11-02 |
朴厚学人季羡林 | 2009-11-02 |
朴厚学人季羡林 | 2009-11-02 |
朴厚学人季羡林 | 2009-11-02 |
斯大林申报院士曾落选 | 2009-11-02 |
美国大选的热闹与门道 | 2009-11-02 |
文采来自透彻的理解:我心目中的翻译 | 2009-11-02 |
刘炽与海伦·斯诺的忘年交 | 2009-11-02 |
从法国文学看法国人的特性 | 2009-11-02 |
朴厚学人季羡林 | 2009-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