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扶贫三十年,为什么现在提“精”“准”?
一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主持的研究显示,虽然贫困县农户纯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对贫困人口的数量没有表现较强影响。这表明,收入增长的较大份额可能被非贫困居民分享。
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以来,扶贫成效显著,但仍存在问题,除了贫困户没被优先被扶持外,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的现象一直存在。据《南方周末》报道,尘肺病近年在贫困县湖南安化暴发,很多人因病返贫。原因是当地人靠挖矿脱贫,赚的钱不够治疗费,生活变得更糟。这些家庭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遭受天灾人祸便会迅速致贫,有没有可持续的财富来源成为关键。这涉及地方经济发展采用何种模式的问题,粗放无序的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收入,是天灾人祸的深层起因。
解决第一个问题,要求“精”,精确识别贫困户,通过自下而上统计、公示、上报确认,辅以核查式的暗访,最终落实“一户一策”。
第二个问题,则要求“准”,脱贫的方法要一打一个准,有成效、可持续、不返贫。要摆脱粗放无序、资源依赖、环境高成本的发展方式,就少不了靠科技找“准星”。
从各地在精准扶贫的探索看,科技从三个方面确定了这个“准”字——
一是技术支持,以及延伸出的教育功能。本组稿件中无论是河南的技术能人,还是山东农科院的院所精英,他们到贫困村户除了指导技术外,还额外地承担起“教育”的职责,接受了种植技巧培训的农户不再只靠卖苦力、出苦工致富,而可以从事有技术含量的劳动,进而更快地积累财富。正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陈开枝说的,“要让他们自己有一技之长才行。”
二是科技解决了可持续的问题。有科技含量的产业,往往较少依赖能源和资源,在要素配置上,比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更讲究精耕细作,甚至兼顾考虑到合作架构、商业模式。可持续性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智慧,不再是简单的拨款、财物慰问,而是在引进前考察产业是否能因地制宜,引进后构建起系列的配套服务。
三是拓宽了渠道。科技手段本身带来了“网络”这一更宽的渠道,“众筹”“万众公益”汇聚于科技搭建的平台之上。更进一步的是,渠道开了,社会整体与“扶贫”这一特定领域的接驳更便捷,扶贫的“参与者”“参与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扶贫力”因此将得到指数级的增长。“扶贫不能只靠扶贫办,要扎扎实实就要全民行动,”老扶贫人陈开枝的这一希望,也会随着渠道的打开而成为现实。
走好群众路线 创新扶贫机制 | 2015-02-16 |
广西扶贫攻坚要抓紧抓准抓到位 | 2015-02-16 |
精准扶贫: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指针 | 2015-02-16 |
扶贫开发,成败在于精准 | 2015-02-16 |
以精准务实之举打赢扶贫攻坚战 | 2015-02-16 |
牢牢把握“十三五”扶贫工作的着力点 | 2015-02-16 |
瞄准问题补短板 打赢脱贫攻坚战 | 2015-02-16 |
从扶贫工作四个要素再认识“精准扶贫” | 2015-02-16 |
坚持精准脱贫 推进全面小康 | 2015-02-16 |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2015-0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