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当前,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在这一趋势下,我国信息化正加速向互联网化、数据化、智慧化方向演进,成为全社会各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强力支撑。日前出台的推进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创新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
以信息化为创新提供全面支撑
良好的创新基础环境能够激活每一个创新主体的创造活力,释放出创新驱动力的巨大能量。我们看到,信息化能够为创新提供包括资源、模式、生态在内的基础环境支持。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本身,也将为创新提供以数据为核心、以信息基础架构为保障的创新源、驱动力和实验场。
信息化催生、激活、开放出用之不竭的创新资源。在中国复杂而庞大的市场及经济环境下,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创新提供三方面资源:第一,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催生出的海量互联网数据;第二,由信息化发展驱动的组织数据公开,从而带动产业及商业的数据开放;第三,传统产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转型和发展,激活产业在线下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源。互联网数据、组织数据和线下数据资源成为每一个创新主体的“创新源”。
创新源的日益丰富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存在紧密联系。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数据能通过云上的提炼、加工、整合后变成可用的创新资源,使得社会各个领域、行业、主体都能够基于数据资源进行创新,最终通过创新实践变为可以产生商业价值的资产。
信息化驱动形成新模式激发再创新
信息化技术驱动并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商业运营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而这些模式本身也支撑起了创新所需的环境,为创新提供了更多实现通路和发展可能。从产业和商业角度看,信息技术进一步打通数据流、信息流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进而驱动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商业运营模式。从社会角度看,信息技术的驱动力将形成全新的社会运行模式,满足大众对实现资源可及、服务到位、高效便民、公平公正的社会生活的期待。基于以上新模式,每一个创新主体都可以开发出自己的创新产品,通过定制化、差异化的服务来实现成功。
《纲要》中提到,国家要“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其中尤其强调了要“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技术基础设施,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由新兴信息技术应用驱动形成的新的生产模式、经济模式、服务模式和管理决策模式等,为创新提供了更多“实现方程式”的参考,并最终通过应用创新为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带来全新体验。
信息化构建拥有更多“玩家”的创新生态。信息化能够带来更为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各种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打破了原有技术壁垒,真正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在此环境下,原本单一的产业应用将转型为产业的平台化发展,并建立在包含了电信、金融、物流等原有的传统基础产业平台之上,促进产业的融合升级和转型优化。在大平台、大产业的基础之上,中小微企业、创新长尾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获得更多以数据资源为核心的对等资源,实现快速成长并释放巨大的创造力。
用升级创新观引领创新实践
《纲要》对我国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做出了正确、科学的判断。目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但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在由信息化构建创新环境和技术环境的今天,我们需要用升级的创新观去引领创新实践,从“封闭式创新”变成“开放式创新”,从“独立式创新”转为“融合式创新”,超越“颠覆式创新”走向“重塑式创新”,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中助力价值链的升级。
升级的创新观体现在实践上主要是两点:“横向渗透的产业融合创新”和“纵向集成的技术开放创新”——横向渗透的产业融合创新。在大数据时代趋势下,单个产业的创新发展转变为跨领域、多产业的协同创新、跨界融合,特别表现在新兴互联网行业不断向传统行业的渗透延伸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只有产业间的跨界融合、共生发展,才能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变革、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新的社会需求。
纵向集成的技术开放创新。当前,创新主体在相互开放、相互创新的过程中,从单个的企业变成了合作的组织并塑造出了多方共赢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技术创新的生态圈,使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可以延伸至整个产业、一个国家,甚至全球。正如《纲要》中指出,我们应坚持“扩大开放”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
形成纵向集成的技术开放创新正是“扩大开放”的最好体现,将促使企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入创新圈、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同时也推动全球范围内更多顶尖企业开放自己的先进技术,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创新、共生发展。在这个趋势中,我们唯有积极并深入地参与,才会提高自己在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增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影响力。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 | 2014-01-08 |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明价值认同 | 2014-01-08 |
积极探索“三位一体”志愿服务模式 | 2014-01-08 |
十、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 2014-01-08 |
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 | 2014-01-08 |
塑造诚信的人格美德 | 2014-01-08 |
用文化自信促进队伍素质提升 | 2014-01-08 |
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 2014-01-08 |
任仲平: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 2014-01-08 |
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 2014-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