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办好新时代的外语高等教育
姜锋 李岩松
//www.workercn.cn2017-11-10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书记校长谈】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外语类高校而言,我们要围绕新时代的外语人才观,牢记高校的使命和责任,紧紧抓住“为何”和“何为”两个关键问题,切实回答新时代的外语高等教育是什么?新时代的外语高等教育如何办?

  立足特色,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作为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特色的学校,我们强调要通过“双一流”建设真正把学科特色转化成为办学优势,聚焦国别区域研究和全球知识构建,把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作为新时代的办学定位。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国别区域研究”并非简单学科概念上的作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下设的一个研究领域的含义,而是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强调其作为方法论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正在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由于文明多样性的存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亟须全球知识的供给,新时代中国外语高等教育大有可为、必须有为。

  实现内涵式发展,培养“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总结近70年办学经验,面对中国外语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现状,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应对互联网+时代语言教学和知识获取方式转型的挑战,上外将“多语种+”作为新时代的办学战略。我们提出了新时代的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人才观: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着力探索专业特色型、多语复合型、战略拔尖型三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原来的单一化、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以学生为中心,增加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提供个性化、自主化的培养方案,构建“听说读写译”五位一体外语院校特色思政体系。

  勇担中国高等教育“国家队”的责任与使命,建设特色新型智库。上外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国家队”,一方面我们必须勇担国家责任和民族使命;另一方面,我们立足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这一区位优势,服务社会进步。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东所)、国家语委科研基地和国家语言文字智库(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外交部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俄罗斯研究中心等17个)、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英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等)、中宣部直报中心(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G20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外文化软实力比较研究基地、语言文化圈视角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及外交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整合校内研究资源,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挥资政、咨商、启民、育人四大功能,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上外积极参与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在教育部、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落户上外。

  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提高中国外语高等教育在全球外语高等教育中的话语能力。“双一流”建设为中国高等教育树立了新目标,注入了新活力。我们强调以“对标”和“特色”加快上外一流建设。“对标”是指我们必须从全球外语高等教育的办学现状和发展趋势上找准上外所在的方位。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瞄准办学定位,以国别区域研究为方法,以全球知识构建为目标,凝练办学特色。“特色”一是指我们强调服务中外人文交流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中国外语高等教育的积极作为站稳前沿、引领全球外语高等教育的发展。二是指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立足中国实际,坚持高校党建的整体性、实践性和特色性,把党建与师生发展有机结合、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权力为学校发展运行,资源为师生需求配置,探索我们独特的办学路径,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作者:姜锋,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李岩松,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