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讲好“小正大”故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主旋律影视创作应该坚持以人民群众这个历史主体为主角。从作品接受的角度看,观众对影视剧中角色身世和身份的认同感,是影响作品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从影视作品产生的社会效果来看,角色与观众的身份交集越大,人物对观众的“示范”作用越强,作品的传播力也就越大。
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怀,是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创作突出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创作观。近年取得双赢效益的电视剧,如《马向阳下乡记》《绝命后卫师》《平凡的世界》《父母爱情》《最美的青春》《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鸡毛飞上天》《大江大河》等,都是从塑造普通人角色开始,讲述普通人成长与成熟的故事。《绝命后卫师》中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战壕的时间比在指挥部多,更像个战士;《鸡毛飞上天》里的陈江河、骆玉珠,《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也都是乡下人出身。
主旋律影视创作由“高大上”转变为“小正大”,转变的是风格,而不是内涵,宏大叙事并没有退场,而是转场了。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的气质就是改革开放时代风貌的一种折射,陈树湘、赖老石头乃至六千闽西红军牺牲在长征的征途上,一届届右玉县委书记手持铁锹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和民族的大业永远站在他们的身后。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注重“微”“小”的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还要塑造好人民群众形象,呈现好老百姓的时代新生活。
新时代如何创作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
从影视大国到影视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创作者理应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追求主旋律创作,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精彩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
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主旋律创作应当主动与年轻人结合,把青年作为主体观众。
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从物质条件来看,他们经历了我国基本由短缺经济到局部过剩的时期;从文化资源来看,他们所接受的来自域外的社会文化信息丰富多样,而且来自发达国家的信息占主体;从求学就业状况来看,他们开始进入激烈竞争的社会,而且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社会,他们的职业遍布外企、民企、国企等各种所有制机构,从田野乡村到跨国公司都有他们的身影。这些社会关系的变化,不能不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他们当中,“甘当螺丝钉”的情怀和“想当螺丝刀”的抱负都有。这些年,许多电视剧中的高管角色,无论家族传位的还是白手起家的都很年轻。这里面固然有选择当红演员的营销考量,但不能不说,这样的人设也满足了青年观众的自我想象。而且,80后主创团队已经成为影视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观自然会投射在作品中,他们也承担着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任。主旋律创作一方面要解决“老故事”的青春化表达问题,积极吸引青年观众群体;一方面要引导和支持青年群体的主旋律表述,为主旋律注入新的正能量。
《在远方》这部剧中,刘云天带着几个年轻人开发短视频技术,一个小伙子问: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什么?几个青年人一起回答:升级啊!新时代的主旋律影视创作需要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升级,创作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