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访谈

中国与联合国教育减贫合作40年

张东
2020-05-08 10:20:4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国从1979年开始接受联合国的发展援助。40多年来,联合国机构对我国的援助领域广泛,减贫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有些项目持续合作至今。40多年来,我国与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教育合作改善了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情况;与联合国教育合作取得的经验,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与发展提供了借鉴,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脱贫攻坚战,亦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近期,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满生研究员,作为深入参与我国与联合国机构教育合作项目的专家,接受了中国教育报专访,回顾了多年来中国与联合国的教育合作情况,并分析了各项合作对于全国甚至全球教育发展的意义。

  多方合作,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

  记者:我国从1979年开始接受联合国的发展援助,40多年来,联合国与我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有哪些?

  周满生:从1982年起,我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学前教育机构一体化教育的教学策略等多个儿童早期教育与发展领域合作项目,为开展儿童早期教育与发展项目奠定了重要基础。1986—1995年,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支持下,甘肃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了一项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在初等教育中提高小学生成就水平的联合革新计划”;2001—2010年,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贫困地区合作开展了“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项目。2001年,为加速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发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在全球范围内倡导的爱生学校引入我国,并成为我国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两个合作周期中,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和提高为目标的基础教育项目的主线及核心内容。

  记者:这些项目的开展是建立在我国教育怎样的发展需求之下?

  周满生:当时,在西部特别是边远、贫困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从供和求两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和差距。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质量低、资源匮乏、观念陈旧、管理模式、对质量的评价模式单一,贫困家庭仍要负担一定的教育费用。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儿童,在享有最基本的教育方面还面临障碍。西部地区小学及初中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平等入学方面,女童处于弱势,在最贫困和边远地区,女童的辍学率高于男童,女童完成小学六年初等教育的比例也低于男童。

  在学前教育方面,随着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但在2000年,全国仍有60%的3—6岁幼儿没有接受过幼儿园(班)教育,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35%,且城乡差距大,贫困地区的农村幼儿园规模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越来越多进入城镇的流动儿童、远离父母的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迫切需要接受早期教育。

  针对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在不同时期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教育部与联合国相关机构进行合作,有针对性地在贫困地区进行试点,寻求解决方法,并希望形成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经验,在我国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进行推广。

  总结经验,科学有效推动教育发展

  记者:在这些项目中,“革新计划”开展的时间最早。请您简要回顾一下这个项目的开展经过和取得的成效。

  周满生:“革新计划”从1986年9月开始实施,甘肃围绕计划六因素中的前四个因素,即关注学前教育、教材教法研究,重视教师培训、家长社会参与。1989年,项目扩散到全省14个地市的500多所小学,覆盖学生6万多人。1993年,项目扩散到全省各地的1000多所学校。参与这项综合实验的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实验学校的校长、教师万余人,进入实验的学生有十多万人。

  在实施重点和方法上,“革新计划”实验从分析边远、落后和不发达地区小学教育质量低下的现象入手,进行追因研究;把影响教育质量的四个关键因素(学前准备、师资培训、教材教法改进、社区支持)作为实验因子和革新活动的重点活动领域;以革新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人员培训为基本手段,以“双向参与”为特征,着重传播新的教育思想,激发全体教师进行教育革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研究为机制,结合革新实验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研究专题,举办和组织校际、县际、省际和国际交流研讨和合作研究;等等。

  这项实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育效益。提高入学率和学前教育率,降低留级率、辍学率,追求按时学完率是反映“革新计划”实验结果的重要内容。实验建立和应用了多种评价方式,促进了儿童入学前的有效准备。实验促进了幼小衔接,密切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缩小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差距,在思想观念上也是个革新和进步;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教育革新队伍,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于教育改革的骨干力量,为顺利实施实验的各项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改进了教学方法;形成了农村社区与小学教育双向参与的新局面。

  记者:请您再简要回顾一下“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项目的开展过程,以及该项目取得的经验。

  周满生:这个项目的预期目标是,探索农村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和路径,建立适宜农村的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形式,为保障适龄幼儿接受公平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先期摸索经验,提供示范引领。

  在国家政策方面,加强对幼教事业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依托研究单位对幼儿教育政策进行回顾研究、支持学前教育立法调研等工作;定期举行地方试点策略研讨和经验交流,资助试点地区自主设计,开展因地制宜的项目活动;在中西部开展爱生幼儿园项目,建立农村低成本、多样化的早期教育机构模式,为特殊幼儿提供随班就读的机会等;在更加偏远、没有幼儿园的地方试行“父母支持儿童入学准备”实验项目及多种形式的走教、非正规教育项目等;充分运用国际资源,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合作,为项目提供技术保证。如在指南研发过程中,教育部召集了中方21位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领域的学者多次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举办的全球性和亚太地区的培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聘请专家来中国进行了两次培训。专家多方位指导使项目执行和评估能力显著提高。

  记者:“爱生学校”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倡导的减贫项目,因此需要在不同国家因地制宜地开展。那么,这个项目在我国是如何开始的,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周满生:的确,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在探索多样化的爱生学校中国模式,为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学校的改进、为每一个农村学龄儿童包括女童的平等入学和有效学习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和样板;结合国家政策和国际理念,制定和实施《中国爱生学校标准》,使之成为学校有效改进的指南,促进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提高。在2001—2005年周期内,“爱生学校”项目以试点为主,通过教师培训改变师生关系、营造互动式的教学氛围;通过校长培训,创新学校的管理方式,为在更大范围内的项目实施奠定基础。在2006—2010年周期,项目兼顾深化试点和标准制定,扩大了试点地区和试点内容,强调全方位改善学校氛围与环境,保障儿童在入学、学习过程、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学校生活中的平等、全纳、积极参与和有效学习;把“爱生学校”理念扩大到“爱生”与“爱师”并重,凸显教师在建设爱生学校中的重要作用;把标准的制定纳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教育部的合作计划,多渠道扩大爱生学校的影响。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深刻把握“劳动最美丽”的时代意蕴

    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最美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这一理念正在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思想共识和行动逻辑。

  • 做好疫情防控期“共享员工”合法权益保障

    自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从业人员做起了“客串”,厨师进行生鲜分拣,房地产销售送起了快递,酒店领班成为日化厂工人……他们有一个新颖的名字——“共享员工”。这种新型的用工方式,既帮助人力成本压力大的企业渡过难关,又为人手不足的企业一解燃眉之急。通过人力资源的再分配,实现了企业、员工的双赢,发挥了保障民生、促进生产、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等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 工伤保险挂钩职业病“黑名单”值得推广

    工伤保险费率挂钩职业病“黑名单”,一方面体现了权责对等原则。被列入职业病“黑名单”的企业,都是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不到位,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发生工伤赔偿风险较大的企业,理应为此承担更多的缴费义务。同时,具有一定的倒逼作用。通过浮动费率这一杠杆,促使广大用人单位积极落实主体责任,提升职业健康工作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维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楷模,他们身上承载和彰显的劳模精神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精神内涵,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高度自信,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把握劳模精神的崭新意蕴与当代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

访谈

文献

  • 新民学会对建党的贡献

    1918年4月,在毛泽东、蔡和森等倡导下,新民学会在长沙湘江之畔蔡和森寓所成立。毛泽东、蔡和森领导的新民学会历经国内外探索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人才基础和斗争实践基础,作出了贡献。

  • 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

    大别山党和军民从当地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探索新的规律和方法,坚持长期斗争,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展现了大别山区军民自强不息、排难创新的进取精神和革命智慧,是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最坚实保证。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