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青年学习的引导
学习是青年的天职,是成长进步的阶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对于青年如何有效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学习的态度,还教授正确的方法。在学习态度方面,他指出,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广大青年抓学习,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在学习方法方面,他强调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
学习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思维方法的训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永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加强学习引导,主要是帮助青年获取知识。而加强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则有利于培养青年终身学习的能力。
帮助青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学习的方式和载体多种多样,青年除了加强学习,还要加强实践。实践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提高本领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青年:“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社会是个大课堂,广大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既要多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知识和经验犹如雄鹰之双翼,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青年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
基层是广阔的天地,基层实践是增长才干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关注青年在基层实践中锻炼成长,他在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复信中说,希望你和所有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基层实践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助推器。广大青年只有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吃苦磨炼、拼搏奉献,发挥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才能更好地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才能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青春业绩。
注重对青年成长观的教育
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关键是如何对待成功和失败,这就需要进行成长观的教育和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学生,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任何成功都是奋斗出来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成功,有利于积累经验;挫折,有利于吸取教训。任何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都融于吃苦和奋斗,都将是青年成长的重要财富。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对青年进行成长观教育,有利于他们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和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有利于他们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在永久奋斗中攻坚克难,承担时代重任。
(作者系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委会主任。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15JJD88001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