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阶段既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养成、行为习惯成型、政治意识启蒙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根基的关键时期。只有给青少年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抓住铸魂育人的源头和关键,才能为培养人格健全、富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揆诸现实,一些学校思政课似乎成为了学生“上课睡一睡,作业放一放,逢考背一背”的非主流学科。任其发展下去,既会让立德树人的成效大打折扣,也会影响青少年成长成才。只有加强课堂管理、提升教师人格魅力、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才能给青少年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寓育人于课堂知识传授之中。课堂学习是青少年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应注重抓好思政课堂知识传授这一关键环节,在课前课中课后协同发力,以基础理论、社会热点、生活实际为主体内容,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思政课。
做足课前备课功夫。立足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多领域、广范围备选社会典型、正面案例,结合身边人、身边事,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和理解真善美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让他们学有榜样、做有标准、行有方向。
优化课堂讲课方式。避免采用以往只管灌输理论、不注重学生感受的教学方式,运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讲“最美逆行者”的故事,说说生活中的身边小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分享美,积极争做真善美的青少年。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个人性格。教师要做好学生“引路人”,就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从自身做起,严格规范日常言行举止。用真诚、真心、真情对待学生,与青少年学生交朋友、多谈心,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家庭等,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的温馨、老师的关爱。
妙用校园舞台,做好全方位育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环境可以影响人,也能够塑造人。校园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青少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校园里度过。充分利用好校园这个大舞台,围绕滋养学生心灵、培育健全人格这一目标,通过运用多种形式的载体、举行特色鲜明的活动,营造激励青少年学生向上、向善的浓厚校园氛围。比如,在校园公共区域张贴展示名言警句、励志名句和品德修养美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辩论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主题游戏等活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随风潜入夜”式的无声滋润,或许更容易成为青少年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深厚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