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陈先达先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教学,尤其重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教育引领作用。近日,围绕马克思主义与青年教育的相关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晓萌与陈先达先生进行了对谈,后辈学者切中当下青年关心的提问,前辈学人耐心细致、生动鲜活、意蕴深邃的解答,不仅为新时代青年的成长保驾护航,也为青年教师传授了做好青年成长引路人的宝贵经验。
在山东省荣成市“走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展厅,乳山市一位党员教师正在查阅马克思主义学习资料。杨志礼摄/光明图片
陈先达
张晓萌
1.有“情”才能动人,有“理”才能服人
张晓萌:陈先生,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您亲身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伟大征程,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和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从教六十多年来,您以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栽培桃李成阴,影响了一代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引领着无数青年学子追随真理的步伐。您曾说过,“姓马”容易,“信马”不易,“姓马”是专业,“信马”是信仰,那究竟什么是信仰?
陈先达:谢谢你,你提的信仰问题非常重要。我一生在高校工作。可以说,我的职业是教员,我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我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在我说来,这三者是统一的。如果我在教学中不坚持马克思主义,那我的职业就完全是个饭碗,是单纯的谋生手段,与我的教学使命背道而驰;从专业角度说,如果我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我最多只能说是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而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因此在我的职业和专业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是生命线。
张晓萌:自1956年毕业留校后至今,您始终在马克思主义这片沃土上笔耕不辍,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并承担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用马克思主义塑造青年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任。对您而言,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具体体现在何处?它的哪些特质持久而热烈地吸引着您为之奉献一生呢?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主要有两点,一是它的科学性,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学说。事实、规律、实践,是任何一门科学的本质要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依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结,尤其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的科学成果;至于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地方,正在于它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经过实践检验和仍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具有规律性的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其事实依据就是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的实践,成果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的概括和新总结,而标准仍然是实践。事实依据、规律概括、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学说始终如一的要素。二是它具有人民性,始终站在多数人民的立场上,为受压迫的人民发声。这两点就足以使有正义感的人去相信马克思主义。
这次针对新冠肺炎的抗疫斗争让我感受更深。我们党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保护弱势群体,包括老人和穷人,能收都收,能救都救,能治都治,为此不惜代价;而不像有些国家宣称死20万符合预期,死10万是最大的成就,牺牲老弱,保证经济的防疫政策。我想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句话:“产品就是一切,人是微不足道的”,在一些国家的确如此。